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2 ℃
  • 降雨:30%

狩獵文化

狩獵
狩獵

在太魯閣的傳統習俗中,狩獵不僅要學會野外求生,登山技術更要高人一等。
首先要瞭解獵物的生態環境,觀察獵物的路徑,知道捕捉的時間、地點和工具,認識可食的植物、辨識毒蛇等,懂得如何渡河、砍材取火等技能。

設陷阱是最普遍的狩獵方式,可分為腳套陷阱(繫蹄式),主要用來捕捉山豬、山羌等大型獵物。石板陷阱用來捕捉小型鳥類或鼠類。還有專捉更大型動物的地窖陷阱、木刺或竹刺陷阱。使用獵槍、弓箭、矛等器具也很常見,當然配刀是少不了的打獵利器。

而團體狩獵是最古老的方法,方法是確定獵物目標後,所有的獵人以圈圍的方式,逐漸縮小圈子,把獵物團團圍住,然後先由獵犬追捕,獵人再趁勢捉住獵物。但是要嚴守狩獵禁忌,春夏期是動物的孕育期,不可以打獵,需要等到秋冬才是獵季。還要遵守獵區劃分的規則,否則會引來武力爭奪獵區的紛糾。

狩獵是太魯閣族男性展現英勇及智慧的指標,也是族群合作的象徵。擅長狩獵的人是受到族人的敬重。

獵首文化

太魯閣族男性展現英勇
太魯閣族男性展現英勇

太魯閣族的獵首(出草)習俗由來已久,象徵家族及部落的團結,一旦發生流行惡疾或不祥的事,會以出草儀式驅趕惡靈,取得敵人的靈力,為部落祈福。出草的目的大致可分為:復仇、爭得英雄之名、通過祖靈橋、婦女受到凌辱、族人受到欺負、證明清白、解決紛爭等等。

太魯閣族獵首的紀律非常嚴謹,領隊沿路將清水灑在獵首勇士的身上,表示獵首者能夠毫髮無傷地歸來,祈求祖靈賜予神力順利獵得人頭,而且前一天要特別注意夢境的預兆及西西利鳥的占卜。

文面文化

女子文面代表擅織及美德
女子文面代表擅織及美德

太魯閣族人到了14 、15歲就要接受文面的儀式,大部分的男女在前額及下巴中央,刺一條或數條縱紋,女子還要在兩頰文面,從耳根到嘴部四周,刺上大片的平行斜紋。而文面的報酬是要付給文面師適宜的財物作為謝禮。

文面的道具是一支帶針的木耙、敲打用的木槌、刮血的木勺及染色用的布條,文面的顏料是木炭泡水而成的染液,文面時將沾滿染液的布條覆蓋在文面的部分,用來突顯條紋的顏色,文面的過程需要一天的時間才能完成,據說非常疼痛,尤其年輕少女經常忍痛呻吟,而且文面後因為腫脤,需要臥床休養一周,這期間只能吃稀飯類的清淡食物。

文面對於太魯閣族男子,代表具備勇士與英雄的精神,女子文面代表擅織及美德,文面尤其是女子論及婚嫁的必備條件。文面圖案會因文面師的觀念及技術有所差異,因此各部落的文面就出現不相同的紋路。太魯閣族文面的傳統習俗代表族群認同、成年、成就及美觀,也是通過祖靈橋必備的「通行證」,因此文面習俗可說是太魯閣族特有的傳統文化。

語言文字

太魯閣族人
太魯閣族人

台灣原住民族語言有20多種,有的已經消失了。其中太魯閣地區的太魯閣族,使用的語言有太魯閣方言及陶塞方言,又以人口數為眾的太魯閣方言群最多,此種語言分佈於南投縣仁愛鄉、花蓮縣秀林鄉、萬榮鄉及卓溪鄉。

但是原住民幾乎是沒有文字的民族,太魯閣人為了讓文化能夠透過文字傳續,由太魯閣族牧師及耆老如田信德、高順益、許通益、吳金成、張永晃、黃長興、楊盛涂等人組成編輯小組,從在1989年開始艱巨的字典編寫工作。

他們以田牧師早期使用羅馬拼音翻譯聖經的經驗為基礎,先歸類出字根、字母及詞彙,再整理出2323個字根,然後發展成6969個單字及詞彙的太魯閣族語字典。字典是以用羅馬拼音的方式標出發音法,每個字根至少有30多種語態變化,共有28個字母,發音又分為鼻音及濁音。7位牧師及耆老各取所長,經常聚在一起不斷地編纂修訂,已於2005年正式出版一本簡易的字典,這是太魯閣族第一本字典。

鑄刀藝術

鑄刀像是個彎月
鑄刀像是個彎月

太魯閣族的鑄刀歷史悠久,較精緻的鑄刀技術是從日治時代才開始發展,刀器包括獵具及農具二大類,有開山刀、弓箭、茅、槍、佩刀、鎌刀、鋤頭及菜刀等。

太魯閣族的刀形像是個彎月,又被稱為彩虹刀,是男人的專屬品,製刀已經傳承四代的許有祥說:「沒有刀,就沒有太魯閣族人」,可見刀在太魯閣族文化佔極重要的地位,刀也象徵族人成長、自食其力及重新展開不同的人生階段。

在所有刀器中,又以太魯閣族特有的「獵首刀」最為特殊,平常刀子橫跨在鹿角上,如果出草(獵首)成功,必須重新製作刀鞘及上面的圖騰,刀鞘上綁著被出草者的一綴頭髮或是山豬的牙齒當做戰利品,用來炫耀勇士的膽識。

今日的「銅門刀」經常成為饋贈親友的精品,使得鑄刀從昔日的實用性,轉型為收藏品及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