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0 ℃
  • 降雨:30%

農業飲食

【傳統農業】

傳統太魯閣族人是以「山田焚墾」的粗耕方法種植,其次是漁撈及狩獵。傳統的農耕法採取收割後焚田作肥,再換另一塊地耕種的輪休法。種植的食物以地瓜、粟(小米)、樹豆、芋頭為主。開闢農地是男人的職責,播種則是婦女的工作,早期的農具只有刀、鋤頭及掘棒。

太魯閣族人收割小米時要非常專心,不可以說話,也不可以放屁,而且要注意不能超越他人的田地。小米收成時要先由祭司採收一把,不然族人吃了會身體不適如下痢,連鳥也不例外。同時他們也視穀倉為聖潔之地,要將小米先綁成一束曬乾,然後放入穀倉,同樣要保持安靜、不能放屁,更不能跌倒,因為穀倉內的食物,都是狩獵時的存糧,如此尊敬的做法,才能讓獵人獲得很好的獵物大豐收。

【傳統飲食】

靠山吃山的太魯閣族,傳統食物以肉食為主,包括山豬、山羌、山羊、猴子、及飛鼠。以甘藷、芋頭及粟為主食,竹筒飯、香蕉飯是最具特色的食法。加上唾手可得的野菜,如山蘇、過溝菜蕨、山萵苣、野莧菜、黃藤等。還有溪魚、溪蝦,都是太魯閣族豐美的佳餚。

古時的爐灶只用石頭堆砌成三石灶,用火石相擊出火星點燃芭蕉棉絮條取火,烹調方法只有水煮、火烤、石燜及竹蒸,因為取火不易,所以族人有保持火種的習慣。自己種植煙草,曬乾後捲成長條狀吸用。酒是用粟釀造小米酒,後來加入糯米成為酵母酒。

族人非常講究飲食禮儀,平常家人可以一起用餐,但是一定要先等客人食畢,小孩子才可以上桌,同時必須把最好吃的內臟,獻給最年長的人吃。吃飯前要向祖靈獻祭,如敬酒儀式,吃完飯也要從嘴巴到至肚臍擦上灰燼,意思是感謝祖先賜給我們豐盛的食物。

早期太魯閣族的食器都是就地取材,竹子做成杯子,木頭做成碗盤。現在許多以餐廳改良傳統飲食推出的太魯閣風味餐,除了山產外,加上土雞、麻糬等配菜,讓旅客也能愉快地品嘗太魯閣族的傳統美食。

紡織竹藝

紡織
紡織

【傳統紡織】

太魯閣族早期男女都穿著白底褐色條紋的麻布衣,配戴頭飾、耳飾、頸飾及腿飾。傳統男裝為背心及遮陰布,禮服是參加祭儀時穿的衣服。
傳統女裝上衣以白色為底,再加一件背心及袖衣,裙子是以兩片方巾互圍而成,綁腿布則是用一小塊花紋布圍繞住小腿。

太魯閣族服飾上常見的圖騰是幾何式的線條及圖案,以三角形、菱形為主調。現在研發新型的桌上型織布機,讓年輕人也能學習太魯閣族的傳統織布。傳統太魯閣族擅織的婦女才能紋面,並能在死後到達靈界。她的地位不亞於獵得人頭的英雄,這是太魯閣婦女一生最高的榮譽。

【傳統藤編】

藤編是傳統太魯閣族男子最拿手的工藝,編器多為生活實用的工具,包括搬運用的背筐,攜帶煙草、煙斗的藤包,儲存用的藤簍,盛物用的糧食盒、濾酒器、水壼等,還有漁撈用的魚籠、魚筌,以及裝飾用的籐帽、貝珠筒帽、腿飾、腰飾等等。

藤材多是取材於山林,製作藤編的工具只要是一把短彎刀、一個錐子和一個小木鑽。男孩從11、12歲開始跟著長輩學習,普通一個編器包括底部、主部和邊緣3個部分,編織技術可分為編織法、起底法和修緣法。技法中有方格、斜紋、六角、柳條、交編、絞織及螺旋等編法。藤編器物早期在太魯閣族生活中佔極重要的位置,也是太魯閣族工藝文化的特色之一。

樂器歌舞

口簧琴
口簧琴

【傳統樂器】

太魯閣族的傳統樂器為口簧琴、木琴為主。口簧琴是太魯閣族最古老的樂器,小巧玲瓏,攜帶方便,隨處可以吹奏,可分為單簧、二簧及四簧,最多為五簧。材料以桂竹的竹片、銅片、麻繩及毛線組成,造型為長方形,長約10公分,吹奏時以嘴對準簧片,利用嘴唇、牙齒及手部拉扯的方式,吹出悅耳的聲音,吹奏的音調依簧片多寡及個人的吹奏方式有所差異。

口簧琴可以在族人自娛時獨奏,或親朋好友齊聚一堂時合奏,同時具有歌謠伴奏的功能,尤其是唱「歡樂舞曲」時,一定要邊吹邊跳。男子有時也用來彼此較勁,吸引異性的注意,男女之間也常以吹奏口簧琴的方式傳達愛意,或藉著口簧琴思念已故親人及遠離的戀人。

太魯閣族的傳統木琴大多取材油桐、山鹽青等樹木,因為其材質輕、可以敲出清脆的聲音。木材需先陰乾3至6個月,一組木琴只有四條木棍,及二支敲擊的小木棒,首先將木琴調出Re、Mi、So、La四個基礎音階,再視其長短粗細之不同,調出不同的音域,團體合奏時,自然合諧的叮咚聲宛若天籟。

【傳統歌謠】

太魯閣族的傳統歌謠大多由一個人自編自唱,鮮少以輪唱或合唱的方式呈現。音域主要以中低音為主,常用的音只有Re、Mi、So、La。雖然只有四個音階,但是太魯閣族人與山林為伍,學習大自然中的風聲、鳥聲、水聲及各種自然界發出的聲音,譜出優美的歌謠,並且配合歌謠發展出不同形式的舞蹈。

胡清香女士花了30多年的時間,走遍花蓮縣及南投縣山區,採集、研究太魯閣傳統歌舞。訪問許多耆老及前輩,再試圖填詞編曲,把歌詞翻譯成漢文。目前為止,總共蒐集了四大類傳統舞曲,包括歡樂歌、織布歌、農耕歌及出草歌。每支舞曲又有 3到10多首歌謠在其中,她與簡正雄先生運用西樂的五線譜,將每首歌謠整理出簡譜、單字及歌詞大意。

傳統歌謠以「英雄歌」、「暗戀歌」及「秘密歌」為主。 「英雄歌」是歌頌英雄的系列歌曲,尤其是為了取得通過彩虹橋的光榮而出草獵人頭的事蹟。「暗戀歌」是因為早年的婚姻多由父母決定,當青年男女無法與自己所愛的人結合時,就會透過暗戀歌來傳達心意。「秘密歌」是指個性羞澀、不擅言詞的族人,透過歌詞的內容來替代言語傳情達意。

傳統信仰

獵人群向祖靈祈禱
獵人群向祖靈祈禱

【宗教信仰】

太魯閣族人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要接受祖靈(utux rudan)的約束,它不僅是太魯閣族傳統的規範,也是凝聚族人向心力的重要力量。靠天吃飯的太魯閣族人,相信祖靈具有無限的權力和神奇的力量,如果遵守gaya、祭祀與禁忌,祖靈就會保佑族人諸事順利平安;如果行為不當、違逆祖訓,祖靈就會降禍。因此,早期的太魯閣族對祖靈是百般的敬畏及順從。而且男子要獵得人頭成為英雄,女人要能夠織出繁複的織紋,才能平安走過彩虹橋回到祖靈地。

【祭典儀式】

不論是播種、狩獵、織布等工作,都會有各種祭神的儀式。太魯閣族傳統的祭典儀式是族人與神靈溝通的重要管道,傳統有「播種祭」、「收獲祭」、「獵首祭」等儀式,如「播種祭」祭神的日期由頭目或長老決定,傳統的儀式從下半夜開始,由祭司帶著一名男孩隨同,出發前先清理爐灶的薪火,象徵除舊佈新,然後拿著火把到祭壇進行祭神儀式。

祭司依序獻上種子等供品給神靈,過程必須保持肅靜,當祭司完成儀式回來時,族人會上前爭相搶著索取祭品中的種子,族人帶回自己的田地播種,代表經過祭祀的種子,可以保佑農作豐收。

現今太魯閣族人共同舉辦「感恩祭」(Mgay Bari)。祭典儀式有助於促進族人的認同感及凝聚力,無形中也讓太魯閣族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及生根。

婚喪儀式

新婚的太魯閣族伉儷
新婚的太魯閣族伉儷

【傳統婚禮】

太魯閣族為父系社會,實行一夫一妻制,嚴格禁止近親通婚,婚姻方式通常以「嫁娶婚」為常態,除非女方沒有男嗣,才有「招贅婚」。偶爾會發生「搶奪婚」的狀況,大部分是男方求婚不得,或是發生三角戀愛時,男方就會以出草的方式取得芳心。

傳統太魯閣女子一定要紋面,而且具備織布的手藝,才有資格結婚。男方家人從日常生活中,去尋找合適的對象。決定後則先由男方長輩去女方家提親,如果雙方都看中意,二人可以公開交往,並且雙方互稱親家,但不可有越軌行為。

婚禮在新郎家舉行,由親友準備喜宴,男方的聘禮包括刀槍、珠衣、農具等財物,女方的嫁妝除了織具外,還要送給男方家族織品。男方須殺豬分享女方親女,女方也要殺豬回請,並且把豬肉分送給親友,時至今日,分送豬肉的習俗仍然存在,就如同漢人送喜餅一樣的風俗。

【傳統喪儀】

太魯閣族早期的傳統喪葬儀式,如果是老死或病死,死者在病重時,家人就要陪伴在側,一直等到斷氣才為亡者換上盛裝,屈其手足於胸前做蹲坐式,以被單緊縛包裹,如同回到母胎中的模樣,稱為「屈肢葬」。

然後在死者床下挖一個深約5至6公尺的洞穴,再由近親將遺體放入洞中,將死者面向西方,連同亡者常用的物品一起陪葬,覆土後蓋上石板填平,再把床鋪恢復原狀。埋葬在家中的用意是不讓死者的靈魂在外遊蕩,並且永遠守護這個家族。

如果是意外死亡則葬在戶外,家族要離開原來的住處,另覓他處蓋屋居住。家中有人往生,爐灶即必須更換新火。

傳統的喪禮儀式因為日治時期被禁而式微,如今太魯閣族幾乎都以基督教或天主教的儀式舉行喪禮,不再舉行室內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