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5 ℃
  • 降雨:60%

太魯閣環境敏感區域持久性毒物之生態風險評估計畫(三)

  • 發布日期:104-01-12
  • 瀏覽數:1053
研究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
作者
蘇銘千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太魯閣國家公園環境敏感區為主要研究區域,主要目標為調查、監測持久性毒物於生態系之循環、宿命與傳輸狀況。工作內容包含:(1) 調查汞於生態及環境中之流布,持續增加長程傳輸污染物之流布地圖資料庫;(2) 依據重金屬在環境流布成果,以鳥類為例進行暴露評估及危害商數計算,建立生態風險評估步驟內容與風險計算;(3) 持續廢耕地與現有農地之環境監測,比較其環境風險,探討國家公園農業發展與生態保育之影響;(4) 規劃長程傳輸污染物監測計畫,與既有國內長程傳輸監測計畫之整合,建立國際研究合作溝通管道與規劃長期合作內容;(5) 應用歷年生態風險評估結果,發展生態風險管理系統,研擬國家公園生態保育與管理措施。

二、重要發現
綜合歷年調查結果,經比較全區之狀況,可明顯看出汞在高海拔地區之分布情形類似,具有一致性的趨勢,且與現耕地濃度相近,由於高海拔山區鮮少人為活動進行,現地污染之影響可予以排除,此結果符合本研究假設長程傳輸為高海拔汞之主要貢獻來源。
比較動物體重金屬分析結果,整體來說,鎘、鉻、汞主要累積於腎,銅、鋅則在肝有較高濃度,此外除銅、鋅、砷以外之其他重金屬濃度以小型動物高於大型動物,與研究假設大型動物因生物累積及放大作用應可測得較高重金屬濃度之結果不符,可能為大、小型樣本數差異所致,未來應再增加動物體樣本數以消弭特別個體所占比重過多之影響。此外,鳥類暴露評估結果顯示,依本研究歷年調查土壤、植物中平均重金屬濃度之現況,並未對粉紅鸚嘴有立即為害,但環境中重金屬繪持續累積,因此仍須進行長期監測。
由歷年結果來看,有機農地之鉻、銅濃度高於慣行農地,慣行農地則在鋅及汞明顯有較高濃度,其餘金屬在有機與慣行農地之含量相近,整體來說兩者差異不明顯。另與花蓮環保局調查西寶農地土壤重金屬之結果進行比較,雙方在各金屬之濃度雖有些許差異但不明顯,可能為分析方法不同及樣本數差異所致,不影響兩者分布趨勢具一致性,顯示本研究之檢測結果為可信且經多年持續累積數據更能反應當地土壤重金屬流布情形。
綜合本研究歷年調查結果及污染流布地圖所呈現之地理區位比較,顯示高海拔汞來源明顯由大氣長程傳輸所貢獻,可能來源為東南亞及中國沿海工業所造成;而農地重金屬污染主要為現地及區域來源,可能由交通、農業機具、農業資材、環境用藥及生活廢棄物所造成。整體而言,污染地圖的繪製除將污染物環境流布狀況以地理分佈呈現,也將複雜之文字敘述及統計數據轉化為簡單具體的圖像形式說明,且其應用可結合生態風險評估,對於國家公園建置生態環境管理辦法、策略提供明確的方向。
依據園內污染物流布調查與生態風險評估成果,顯示園內高海拔地區內明顯受長程傳輸影響,特別是多環芳香烴(PAHs)與汞(Hg)為國際關切之持久性污染物建立太魯閣規劃長期監測計劃,持續長程傳輸污染物的環境介質與生物介質監測研究,並建立具體政府資料庫,作為決策參考。

三、主要建議事項
綜合歷年研究成果提出以下事項,建議由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主辦、國立東華大學協辦。立即可行且為中長期之建議事項包含(一) 進行長期之生態與環境監測;(二) 擬訂農地管理策略;(三) 持續進行生態風險評估;(四) 規劃長程傳輸污染物監測計畫;(五) 建立生態風險管理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