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路人-于寶愣先生
當年進行中橫北、中、南三線的探勘,測量地圖是用日治時代的軍用地圖;上面很明確標出兩個大坍方,關原大坍方和碧綠大坍方。探勘隊所走的路,從霧社到太魯閣叫做「保甲路」,是霧社事件後才陸續開通。日人把霧社部落打垮後,認為有必要監視這一段區域,就開這條步道。
沿古道探勘路線
日本人在保甲路上重要的關口都設置了派出所,民國39年的路線探勘就是沿著這些派出所走,由林則彬先生領隊,探勘的路線有三條:山稜線、山腰線和沿溪線,沿溪線是沿著原來的古道走。因為考慮大坍方,就由洛韶走薛家場,隔了一座山,跨過有勝溪,就沒問題了,因此不選古道原線。
「伍橋」地名由來
為什麼會有「伍橋」這個名字?那地區的地形就像隻雞爪,當時開鑿路完全是靠人工,搭橋非常困難,路都是往溪盡頭走,做涵洞跨過溪流;當時考慮到這地區以後要做五座橋,測量隊就說:「要做五座橋的地方,就是五橋嘛。」後來大家都叫伍橋。
碧綠持續坍方
關原大坍方,全是黑色的粘板岩,草木不生的光禿地,四十年來漸漸穩定了,樹才長起來。現在的路線,從大禹嶺一路往下降,到了關原大坍方以後,就往上爬,避過碧綠大坍方,路線通過坍方的上面。我當段長的期間,碧綠大坍方又繼續崩塌,範圍擴大,甚至路全部中斷。
地質系主任來勘查
中橫全線通車後,碧綠坍方更嚴重,一年幾乎只通車三個月。當時,邀請台大地質學系主任林朝棨先生來勘察,他將近60歲,堅持要爬上崩坍頂端看那個露頭,我陪著他一路爬上,看完後,他判斷裏面有三條斷層,因石隙錯綜複雜,才會持續崩塌。
做碧綠隧道
勘察後,決定要做碧綠隧道,但是隧道通斷層是很危險的,怎麼辦呢?林朝棨先生鼓勵我,他說:「地質的知識,是給工程計畫時設計的思考,並非絕對,因為地表下面的東西誰都看不見,但是提醒你有三個斷層,設計與施工就要特別注意,絕對不能馬虎。至於工程,你是專業,我不了解,你儘量用工程的方式去突破就對了。」
三個圓分散壓力
碧綠隧道的拱是三個圓形,當初經陳教授的指點,我才思考用這樣的設計;用三個圓形跟雞蛋一樣,來承受它上面的壓力,假使只有一個圓形的拱,承接上方的力量是不夠。
不管傷亡就去做
碧綠大坍方,那峭壁叫「愚公峭壁」,是蔣經國先生命名,工程非常艱困,但是不管傷亡多少,就去做,終於用毅力和克難精神完成了,所以命名為「愚公峭壁」。
人懸下打炮眼
當時,根本沒有路,步道在山頂上,測量時,一步一步走,高一點或是低一點地仔細修正路線,才把坡度抓出來,定出路線。施工時,工程師站在金馬隧道的山頭上,看峭壁最尾端的點,抓個大概的高度,榮民用麻繩綁在身上,一頭綁在樹上,從山頂慢慢放下來,工程師一看,到了那個高度,就在那裏打炮眼,這樣一條一條掛下來,你可以想像100條繩子吊下來,100個人在打炮眼,這壯觀的場景嗎?
埋炸藥開炸
測量人員必須隨時掌控現場,榮工打好炮眼,隨即就要埋炸藥開炸,會炸出怎麼樣的情況誰都不知道?可能把原來路基下面炮眼的高度也炸掉了,所以隨時都要修正,炸出路基的痕跡來。
長春祠裡真英雄
那裡是峭壁,氣流由下往上升,東北季風沿著立霧溪谷進來,氣流不斷往裏面推;40-50公尺長的繩子,綁著人,沿著峭壁掛下來,風不停地吹,繩子經常磨擦會突然斷掉,人就這樣子掉下去了;這些人的名字都在長春祠,但是屍骨還在下面。不過,在我的人生觀看來,那是真正的安息。
中橫精神-愚公峭壁
蔣經國先生為了紀念這些人不怕死的精神,把生命犧牲,也要開通這條路!所以在中橫通車後,提了「愚公峭壁」這四個字,民國五十六年鑲在峭壁上。 這幾個字還在,由現在的碧綠公廁休息站往峭壁附近的明隧道左側山壁仔細查看,隱約可以看到四方的、間隔約10公尺的白色大理石字塊。希望重新油漆那四個字,讓它顯現出來,這個地方應該變成導遊的解說點。
水泥過水路面
當時關原大坍方範圍很大,通車以後,第一任曾賢樹段長,用水泥做過水路面,這樣,颱風土石流,即使把路沖斷了,下面有一段水泥做的過水路面就很好清理,很快就能清出路的位置。
匡廬隧道
關原隧道就是現在的匡廬,還沒有隧道時,是走外面,路基現在還可看出,因為地質很鬆,常常塌坊、路被蓋掉,後來才做匡廬隧道。
完成開路使命
松苑的陳濟民先生,用「人」字形砌伍橋護坡,這個工法是他獨創。那條路是片岩,直豎起來沒有力量,他將片岩用「人」字形砌成護坡,至今仍完整如初,用手扒不動、用耙釘耙也破壞不了。榮民完全憑著一種毅力、一種精神、一種克難精神的支撐,支持大家完成開路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