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3 ℃
  • 降雨:30%

合歡山台灣冷杉林永久樣區地被植物組成與長期動態變化之研究(二)

  • 發布日期:102-03-04
  • 瀏覽數:1191
研究單位
台灣生態學會
作者
楊國禎 林笈克
一、 研究緣起
隨著氣候暖化,物種持續往高海拔地區上遷的現象,在近二十年來已陸續在世界各地獲得證實,並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台灣島的物種大抵源自東喜馬拉雅山系,最近一次冰河北退後,屬於寒帶的物種應隨之北遷高緯度區,然而受海峽隔離孤立於台灣島的物種無法北遷時,僅能往高海拔較為寒冷的地區遷移,尋求更適合生存的環境。合歡山是亞熱帶地區少見的近寒帶的森林生態系,近年來冬季降雪趨緩不若早年雪地活動盛行時期,此一明顯的氣候變化將影響本地的生態系。2008年在合歡東峰,奇萊山登山口下坡處設置一處台灣高海拔最大的森林永久樣區,6公頃樣區內除了每木調查外,太魯閣國家公園接續建構地被植物的種類、數量與分布等完善的地被植物資訊,本次藉由調查永久樣區地被植物渡冬模式、生長物候,及複查種類、數量與分布,分析動態變化,可探討其變遷的趨勢,亦協助建構「國家公園因應氣候變遷之行動計畫」中「確認暖化指標物種,持續監測、因應,建立預警系統」的工作。同時藉由圖片及文說等「科普性」內容,讓一般民眾瞭解國家公園在永久樣區執行監測的研究成果。

二、 研究方法及過程
渡冬模式:於2012年一至三月,以450個1 x 1 m2的地被永久樣區為單位,針對各種類地上部類別進行登錄,包含:「植株乾枯」、「植株綠葉與乾枯葉並存」、「植株存留綠葉渡冬」或「植株消失」。統計各類別比例,以判定各物種的渡冬模式。物候調查:於2012年一至十二月,各個月份登錄物候型態,包含:「新葉(芽)」、「成熟葉」、「開花」、「初果」、「成熟果」、「落果」等項目,以呈現當年度的物候變化。動態調查:2012年度七、八月進行現地調查,於每個地被永久樣區記錄所有地被植物種類、覆蓋度、高度。將2012年與2011年的資料進行比對,分析物種的新增、消失或留存。環境變遷指標物種選定與長期監測規劃:根據蒐集之文獻資料,輔以渡冬模式、開花結果時間、動態變化,進行環境變遷指標物種的篩選,同時也針對地被植物長期監測「項目」與「時程」進行規劃。最後將成果撰寫成研究報告,並進一步轉寫成科普性的解說教育資料。

三、 重要發現
1. 整個樣區兩次調查共登錄41科61屬75種地被植物,2011年記錄的的66種中有3種消失,至2012年再新增9種,總計2012年登錄72種地被植物。
2. 地被植物覆蓋面積從2011年的84.42㎡增加至2012年的89.34㎡,變動率共增加5.83%。2011年覆蓋面積較大的物種,屬於變動面積增加或減少較大類者,包含高山芒、裂葉樓梯草、假石松、小穎溝桴草、高山白珠樹、尖山菫菜等均非覆蓋面積變動率偏大的物種,即變動率大的物種在樣區中是屬於覆蓋面積較少的種類。
3. 地被植物四月起開始開花,至六月呈現最多種類開花的高峰期;結果方面,在六月份才出現地被植物結果,至九月份達到結果的種類數最多的高峰期。森林內的開花及結果物種數的比例也比森林外來得高。森林內外開花頻度峰期不同,森林內在五月,森林外則在八月達到高峰;結果頻度在森林內外的變動趨勢較為相似。
4. 優勢的地被植物高山芒、裂葉樓梯草、假石松、高山白珠樹、刺果豬殃殃,展花期均比1994年的調查,提早達一至二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