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0 ℃
  • 降雨:30%

中海拔廢耕地生態復就作業方式綜合探討 - 以蓮花池農墾地為例

  • 發布日期:100-02-11
  • 瀏覽數:1294
研究單位
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作者
王相華、陳正豐、高瑞卿、張藝翰
一、 緣起
  台灣中、高海拔山區遍佈許多開墾農地,但在經歷921地震及諸多水災之慘痛教訓,和全球極端氣候頻率增加之外在環境變遷影響下,逐步將中、高海拔農墾地恢復其森林覆蓋,除了可保護水土外,也有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功能保育的功能,是應該努力的方向。
二、 方法及過程
  研究地點為花蓮縣秀林鄉境內的蓮花池,海拔高度約1,200公尺,原是太魯閣族蘇瓦沙魯部落所在,中橫公路通車後退輔會成立「西寶農場」,墾地栽種蔬果而逐漸形成農業聚落。隨著開墾的榮民逐漸老去,農地漸次廢耕,目前多為禾本科及蕨類的高草本所覆蓋,難以經由天然更新恢復為原有之森林覆蓋,是進行植生復舊研究的合適場域。若能配合適當之復舊造林作業,應有助於將廢耕農地慢慢恢復為林木覆蓋之近天然植生狀態。初步擬定的調查研究步驟如下:
  (一) 進行復舊區域之植被組成調查,瞭解廢耕地及周邊森林之植相結構及組成。
  (二) 進行廢耕地及森林的土壤種子庫取樣及調查,瞭解土壤中潛在的更新材料組成。
  (三) 進行復舊材料之採集與培育。此外亦考慮配置一些具景觀特色之原生樹種。
  (四) 完成復舊作業方式之研擬。
  (五) 委託造林廠商進行復舊施作,亦可發動志工或在地居民執行復舊作業。
  (六) 草擬復舊成果之調查監測方式,並執行時程約3-5年的調查與監測。
三、 重要發現
(一) 周邊森林樹種組成
蓮花池周遭之整體木本社會樟櫟群叢為主,大型木本包括三斗石櫟、豬腳楠、長葉木薑子、大葉石櫟、長尾尖櫧與青葉楠等等,然而下層灌木叢樹種也充斥於此複層結構中,如南澳杒鵑、玉山紫金牛、小花鼠刺等等耐蔭性之樹種。故蓮花池周遭森林物種豐富度頗高,可提供未來更新材料之來源;此外,上述森林木本植物組成之調查結果,提示了復育植栽蒐集的重要方向。
(二) 土壤種子庫組成
  陽性木本植物多數僅分佈於森林地,雙子葉草質藤本多存在於農耕地及林緣地,顯示廢耕地缺乏可運用於天然更新之木本植物種子。
(三) 植生復舊作業方式
  目前已培預苗木13種約20,000株。建議於廢耕地上進行三種不同造林樹種配置的試驗栽植處理:(1)全面栽植赤楊木,(2)一行栽植赤楊木,一行混植5種原生演替中、後期樹種,(3)混合栽植10種當地原生之先驅及演替中、後期樹種。栽植密度建議為2m x 2m,每公頃2500株。
四、 主要建議意見
(一) 確認臨時苗圃地點,並建立必要設施,指派專人負責苗木管理及植生復舊作業。
(二) 請儘速確認採行發包或發動志工參與方式進行復舊作業,以把握於花蓮地區適合的造林季節(1-3月,早春)進行整地及栽植作業。
(三) 進行梅園、竹村先期植生復育作業成果及蓮花池後續植生復育作業成果之監測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