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4 ℃
  • 降雨:10%

太魯閣國家公園奇萊山區登山行為模式與環境承載量評估

  • 發布日期:99-05-12
  • 瀏覽數:1093
研究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
作者
劉吉川、鄭辰旋、鍾孟瑾、蔡雅婷、陳松漢、徐存悅、王意婷、蕭羽廷
一. 研究緣起
由於政府在新世紀之初推動觀光客倍增政策,有關自然資源的管理單位卯盡全力推展自然、生態旅遊活動,致使較自然且遊客較少的山區,如生態保護區、自然保留區,遊憩使用有愈來愈頻繁的趨勢。然而遊客在自然環境中進行各項活動時,會對自然環境屬性造成相當程度的改變與破壞,遊客也會因密集使用而產生體驗品質下降及遊憩衝突的提昇。因此國家公園在推動生態旅遊的同時,應致力於遊憩衝擊的長期監測,才能確保自然資源的根基與適切的保育遊憩資源。太魯閣國家公園所轄屬之奇萊山區是屬高海拔的山岳環境,此種環境具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種類,自然吸引力高。此地區遊憩體驗品質下降主要是來自登山團體本身,本研究針對如出入此地區的登山客加以調查其基本人口特徵、登山型式、有關登山行為的習性,將會有助於管理單位規劃相關設施及研擬登山管理制度。
二. 研究方法及過程
本研究於合歡山滑雪山莊旁之奇萊登山口現場取樣蒐集過往登山客之郵寄名單,取樣期間從四月到十一月,共蒐集到有效名單686位,分批郵寄問卷,回收問卷529份,回收率為77.11%。另外,亦實施二次野外實地調查,由工作團隊循著登山客行走之步徑進行觀察記錄沿線步道之衝擊及設施狀況,並搭配GPS定位系統紀錄座標位置。
三. 重要發現及主要建議意見
問卷分析結果顯示受訪者主要來自北部地區,男性佔五分之四,教育程度及大學以上超過一半,年齡層以成年人為絕大多數。受訪者之登山年資大多在十年以內,登山是他們不可缺乏的休閒活動,登山活動之型式以親友相約為主,前來登奇萊山時主要是以隨行者角色居多。有三分之二的受訪者是首次前來,超過一半是屬小群體(10人以下),但仍有15.4%的受訪者是屬20人以上的大團體,在此山區停留時間以2天至3天為主,絕大部份是選擇奇萊主北路線,前來時是自行組隊佔一半,社會團體有22%,代辦登山團有16%。第一個晚上以在成功山屋過夜者居多(42.4%),第二個晚上在成功山屋過夜者有39.7%。目前受訪者仍以團體炊煮方式居多,個人炊只僅17%。步道的環境衛生與設施滿意度高於供水設施、廁所的清潔。他們主要的登山資訊來源依序為網際網路、喜愛登山的親友、所參加之社團。受訪者前來奇萊山區之動機有四種:社會需求與自我成長、紓壓解勞、保持身心健康、親近自然。對於LNT之概念只有60%受訪者表示聽過,但有超過90%的受訪者認為LNT適用在台灣的山野環境。經過實地調查步道衝擊與設施現況,發現目前的步道衝擊種類以土壤流失、樹根裸露、步道向內崩蝕、增生平行步道為主,主要發生在登山口至奇萊連峰主稜之間的支稜上,並以GPS系統加以定位。此衝擊現況反映使用量和自然環境因子之影響:密集使用的路段和坡度。衝擊嚴重程度侷限於某些零星路段,並非全面性。因此建議管理單位維持現有的使用管制措施,並以人為方式改善衝擊路段,持續觀察這些路段是否由持續惡化,再修正其原有的管制措施。
四. 建議(主辦單位皆為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無協辦單位)
(一) 立即可行建議
1. 0.4k 處,即將進入森林之前有一條深達一米的蝕溝,需要進行跌水工程,降低逕流之動能與衝力。
2. 0.9k 處因步道踏面崩蝕的極嚴重,需要設置台階踏面,並急待處理。
3. 小奇萊至黑水塘之間應採取逕流控制,在步道上每隔20米處設置導流板,將地面逕流導入箭竹草原坡。有蝕溝出線路段,應加以整治,並修改步道踏面,避免步道擴寬。
4. 黑水塘至成功山屋之間,行經鐵杉林下有樹根裸露情形,應重新思考建置人為踏面,減少對根部的傷害。部份路段因土壤崩落,致踏階上升幅度過高,使得登山客在步道兩旁踏出新的踏階,拓寬步道的寬度。應於原來步道踏面處設置新的踏點。
5. 3.7k至3.8k間步道踏面崩落嚴重,需要重新設置踏面台階,並回填土壤。
6. 4.6k至4.7k間,處理方式如同第四點。5.1k至5.3k間,即離開河床至成功一號堡之間,樹根裸露明顯,處理方式如同第三點。
7. 5.5k至5.6k間的步道崩蝕,已在步道旁另闢新的踏面。
8. 6.3k 前後一帶步道踏面坡度過大,需要設置台階踏面。
9. 對照第一次與第二次調查結果(兩次相距半年),明顯惡化之路段均是屬步道向內崩蝕,位於0.9k,3.7~3.8k,5.5~5.6k處。稜線上步道狀況尚可,只要做好逕流控制即可,即於適當距離設置阻水板。稜線上接近北峰的叉路口之指示牌,內容有誤應修正。
10. 奇萊主峰以南之稜線上的步道重新檢視固定樁是否牢固,鬆脫之固定樁應重新設置,固定繩老舊者需要更新。
11. 卡東營地之後的碎石坡塊應設置指示標誌,進入森林的入口處應設置明顯的指示標誌,正確引導登山客行進之方向。
12. 奇萊裡山東側之裡山山屋遺址應設置方向指示牌。
13. 每隔1-2個月即全面性淨山,將山屋/宿營地垃圾處理乾淨,對營地稍加整修為平台狀,並注意降雨時排水。同時預估可容使用的帳數,做為核發入園許可和住宿的依據,並對營位進一步加以管理,以免登山客自行擴建營位範圍。
14. 奇萊山屋是由二間小山屋所構成,未來有需要整修時,可加強兩棟間有連續性遮蔽功能,一則可減少地表土壤受雨滴侵蝕之可能,另一則對於山友空間使用效益可提昇,如可放置背包、登山鞋,不致下雨時淋濕。
15. 奇萊山屋周遭環境待改善,山屋旁的營地需要改建設置平台,平台與山屋基地之間通道陡峭需設置踏階,通往廁所的步道需要設置踏面。
16. 山屋之床位應加以劃線編號,並搭配入園許可載名床位號碼或營位。
17. 於入園許可文件上告知登山客先在合歡山莊對面上廁所後,再前往登山口下車即整裝。
(二) 中長期建議
1. 稜線上發生裂縫之路段,建議向西側尋求改線之可能。
2. 建議管理處於登山客常會露營處畫定營位,納入總量管制範圍。
3. 滑雪山莊之登山口的停車場考慮設置大型垃圾筒。
4. 建立合歡-奇萊山區一帶之VERP經營架構。
5. 針對奇萊山區進行長期遊憩衝擊監測計畫。
6. 於滑雪山莊設置簡易的查驗站及LNT教育影片播放設施。
7. 於太魯閣國家公園網頁上或是另設專用網址,設置山友的溝通平台,鼓勵山友將本區域之各登山路線相關即時資訊、意見反映在虛擬山岳空間,由山友志工進行管理與維護,管理處將可留下寶貴的資訊,以利經營管理制度之建立。
8. 建立設施或步道路段使用量紀錄,訂定經過多少人次使用後即啟動設施的維護或更新設施,將會使經營管理工作更具科學管理概念。
9. 依據長期監測結果檢討遊憩使用管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