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0 ℃
  • 降雨:20%

太魯閣國家公園兩棲類及水棲昆蟲調查及監測計畫

  • 發布日期:99-03-25
  • 瀏覽數:979
研究單位
花蓮縣野鳥學會
作者
楊懿如、黃國靖、施心翊、方雅芬、黃榮千、張育菁、魏香瑜
關鍵字:太魯閣國家公園、長期監測、兩棲類、水棲昆蟲   永續發展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是政府重要的政策之一,也是國家公園經營管理的重點努力方向。太魯閣國家公園為世界著名的峽谷型國家公園,每年都有眾多的中外遊客慕名而來,隨著遊客的增加,以及居民的活動,生態環境可能受到影響,因此必須進行長期監測,建立生態資源資料庫及環境預警制度,以確保太魯閣國家公園的永續經營。   本研究於2005年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進行兩棲類普查。其中,砂卡礑溪除調查兩棲類物種外,並進行水棲昆蟲採集、鑑定等工作,以為長期監測,頻度為每月進行一次。   本研究結果顯示,太魯閣國家公園全區之兩棲類共有6科15種,約佔全台灣已知兩棲類物種之44%。而砂卡礑溪之兩棲類,計有盤古蟾蜍、黑眶蟾蜍、拉都希氏赤蛙、澤蛙、斯文豪氏赤蛙、梭德氏赤蛙、日本樹蛙、褐樹蛙、艾氏樹蛙、莫氏樹蛙等10種兩棲類,其中以盤古蟾蜍、斯文豪氏赤蛙、日本樹蛙最為常見。   砂卡礑溪之水棲昆蟲相經鑑定共為37科54屬78種,其中以蜉蝣目、襀翅目、雙翅目、毛翅目之種類較多,共計64種佔全部物種的82%。在個體數上,亦以蜉蝣目、襀翅目、毛翅目最多,佔全部總調查隻次的89%。   綜觀整個調查結果,砂卡礑溪之兩棲類以適生於水質清澈環境的斯文豪氏赤蛙最多,而水棲昆蟲在種類及個體數上亦是以偏貧腐水質物種的蜉蝣目、襀翅目及毛翅目為多,表示砂卡礑溪並無嚴重有機物質污染的情況。   根據本年度之調查結果,針對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之長期環境監測、環境解說教育牌設置、生態廊道規劃等事項,提出下列具體建議。以下分別從立即可行及中長期性建議加以列舉: 立即可行之建議   (1)建議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進行乾淨水域及干擾地的監測工作,分別以斯文豪氏赤蛙及黑眶蟾蜍、澤蛙等二類具有環境指標意義的物種,長期監測砂卡礑步道受人為干擾的環境變異狀況。   (2)建議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針對斯文豪氏赤蛙進行至少一年以上的長期調查,以了解斯文豪氏赤蛙季節性的族群波動狀況,同時了解斯文豪氏赤蛙的微棲地利用狀況,作為未來環境監測之參考。   (3)建議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舉辦環境監測相關的研習活動,訓練當地原住民進行砂卡礑步道的兩棲類調查工作,藉此達到環境監測的目的,即時反應砂卡礑步道的環境變異。   (4)欲探討水蟲族群結構變動、水棲昆蟲與棲地物化條件關係、或作為生物指標評估水質等,調查採樣需以標準採樣法(定性定量),以一年四季作為調查頻度,針對不同的微棲地進行採樣,作長期監測調查,所得知之水棲昆蟲資料較能用以評估棲地的物化條件。 中長期性之建議   (1)建議可於砂卡礑步道之適當位置,針對不同棲地類型之兩棲類,設置相關的環境教育解說牌。   (2)砂卡礑步道之五間屋區域具有多樣環境、空間開闊等優勢,建議將檢查哨規劃為環境解說教室,蓄水池則規劃為溼地生態觀察區,發展五間屋為夜間觀察的重點區域。   (3)生態廊道的林緣植被環境具有提供生物潛在棲息環境的功能,建議太管處未來在規劃生態步道、交通設施等穿越動線時,應儘可能保存穿越動線周圍原有的植被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