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7 ℃
  • 降雨:20%

太魯閣國家公園南湖山區登山行為模式與環境承載量評估

  • 發布日期:99-01-12
  • 瀏覽數:863
研究單位
中華民國山岳協會
作者
王秀英、梁明本、黃暐婷
研究緣起
國家公園成立之目標在於,保護國家特有之自然風景、野生物及史蹟,並供國民之育樂及研究。但生態保護區一經遊憩持續使用,自然環境即受到無法復原之影響。本研究之目的為瞭解,被列為生態保護的南湖山區,開放登山活動,那些登山行為模式對自然環境造成影響,並評估適當之承載量,提出改善之道,以減輕登山行為對於自然環境的衝擊。
研究方法及過程
有關南湖山區登山行為模式以問卷調查,並實地觀察補問卷之不足,調查分析發現,南湖至中央尖,除了環境耐限力(抵抗力與回復能力)影響衝擊性質、程度與地區分佈外,連接各山頭之步道、山莊、景點及週邊環境的變化,顯示自然環境一經使用即產生劣化現象,而且使用頻度不同,所造成的影響亦有所不同。研究流程如下:蒐集彙整相關文獻資料;至南湖山區進行初步之問卷訪談調查;實地勘察南湖、中央尖山區自然及設施環境;設計問卷,與專家討論修正,並進行初步測試;針對調查對象進行問卷及訪談,另以觀察法,補問卷或訪談之不足;依回收資料,分別對行為模式及合理之承載量進行分析;依調查結果,分別從設施環境、自然環境、登山行為等現況進行分析,擬定客觀之承載數量;製作調查報告,提出建議。
重要發現
調查分析結果,在影響自然環境方面之登山行為,偏離既有步道是擴大步道,及其週邊環境劣化的最主要因素,經使用之步道,又因雨水沖刷等自然因素影響,劣化現象更形嚴重,劣化了的步道為登山者所棄用,另闢旁邊較好的地方行走,演生平形步道,新形成之步道日後又受自然沖刷崩塌的影響,進行另一劣化過程。登山者帶上山之物品處理方式,仍有少數隨處丟棄、焚燒垃圾的現象;廚餘丟置或掩埋隱密處仍非常普遍;剩餘不易腐敗食物留在山莊給其他登山者使用的現象不少;餵食動物亦偶有所見;使用廁所或排遺處理不盡理想,上述登山行為模式對環境均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登山行為者本身之影響方面,南湖山區自然景觀之獨特性,並非攀登之主要動機,自身之身心健全發展為其重要之攀登動機。在登山安全方面80%以上的登山者,在行前及活動中之安全應變機制均有所規劃,唯營利性團隊成員對登山安全防範的觀念不足,未做適當安排。
受到經營管理及設施的影響,違規入園情事經常發生,在設施不良,牀位不足,又缺乏管理監督的情況下,造成使用公共設施失序,同時產生擁擠的感覺。
承載量的評估以擁擠知覺及設施環境做為評估之因素,調查分析結果,350份問卷中12.3%感覺步道擁擠;10.3%感覺休息或賞景地點擁擠;27%感覺山莊內活動空間太小;20.3%感覺牀位太窄。感覺擁擠的因素除上述設施不良或不足,以及無管理監督機制導致擁擠外,所處環境有擁擠感,亦受自然環境之地形地勢的影響。經由逐步迴歸分析,同時有125人一起活動即感覺擁擠,擁擠感人數高於目前管制人數120人,此與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南湖山區絶大多數的登山者,在活動中未感覺擁擠有關。
主要建議事項
本研究針對上述調查結果,建議在登山行為模式方面,以教育宣導,以及加強管理監督來導正,在承載管制的部份,因目前相關設施不足,建議仍維持現今之開放人數,建立正確之入園人數統計措施,並觀察行為導正之成效與環境變化,三年後再行評估適宜之承載數量。在經營管理方面,立即可行之建議如下:清除步道倒木、儲水設施設簡易濾網、山莊修繕、編排牀位、統一緊急聯絡電話。而中長期建議則有:建立環保廁所、設立入山管制站、於荒廢山屋原址建設新的山屋、整理南湖山區步道演進及人文史實資料、監測觀察南湖山區承載量對環境影響、改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