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17 ℃
  • 降雨:20%

全球氣候變遷生物監測—太魯閣國家公園鳥類長期監測計畫(四)

  • 發布日期:105-01-22
  • 瀏覽數:2073
研究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
作者
許育誠
一、研究緣起
本案係「全球氣候變遷生物監測-太魯閣國家公園鳥類長期監測計畫」之第4年計畫,彙整前3年研究成果發現,本園區內經由繫放作業計增加多種新紀錄鳥種名錄,累計園區鳥類種數達210種。過去的研究也發現了許多候鳥在此度冬,亦有許多種類鳥會以太魯閣國家公園園區做為過境的中繼站。長期、持續的鳥類繫放研究方法對於園區內進行鳥類相關研究有其實質的效益。本計畫依據過去繫放調查結果持續進行繫放作業,整合過去的繫放成果,呈現太魯閣地區候鳥的數量和過境期間等基本資料。另為因應鳥類疫病的傳染,於繫放過程針對指標鳥種採樣並檢驗可能疫病,以初步瞭解台灣島鳥類疫病的情形,以做為後續相關經營管理及疫病主管機關之參考。
二、研究方法及過程
鳥類繫放
在過去固定繫放的合歡農場、洛韶和蓮花池等地持續進行繫放。合歡農場每二個月進行一次繫放;洛韶在冬季候鳥抵達的時間每月進行一次繫放;蓮花池的繫放作業則每月進行一次。每次繫放作業包括二個上午和二個下午的時段。繫放以霧網捕捉,捕捉到的個體分別記錄捕獲日期和地點、在個體的跗蹠骨套上有編號的金屬環、測量各項形值並採集幾根胸羽、採集約20 ul的血液保存。若捕獲回收的個體,則僅紀錄腳環編號和測量體重後即放飛。

鳥類體外寄生蟲盛行率調查
在繫放操作過程中,同時檢視捕獲鳥類的外寄生蟲,若發現有硬蜱、羽蝨、蝨蠅等寄生蟲,則保存在100%酒精中。除了今年所採得的樣本外,也將整理過去繫放所採到的樣本,整理園區內鳥類身上各類外寄生蟲在不同鳥種的出現狀況。

鳥類降遷時間的研究
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園區中,沿中橫公路架設自動錄音設備,錄製周圍的鳥類鳴聲。我們在太魯閣的地海拔山區4個錄音站,以具有自動啟動錄音功能的錄音筆每天清晨6:00至8:30自動錄音2.5小時,並定期回收錄得的聲音,攜回實驗室中進行判讀。
錄得的聲音檔先繪製頻譜圖,再挑出頻譜圖中有聲音出現的部分判讀發出聲音的物種。將每天2.5小時的錄音檔案分成30個段落,每段5分鐘,每段都紀錄30秒有動物叫聲的部分,紀錄每時段中出現的鳥類物種數,以及每種鳥在每天出現的頻度(每天30個聲音段落中,有該鳥種聲音出現的段落數)。特別著重在紀錄白耳畫眉、藪鳥等鳴聲較易辨識、且有降遷行為的鳥種。

三、重要發現
本年度的繫放作業新增加太魯閣國家公園新紀錄鳥種赤喉鷚,首次在園區內繫放到棕背伯勞,並繫放白眉鵐、東方大葦鶯、斑文鳥、鷦鷯等過去在園區內極少發現的鳥種。共回收到5種、22隻之前度冬季繫放的候鳥,其中有6隻回收日期距離繫放日期已經超過1000天。檢視歷次繫放-回收的照片,配合分子性別鑑定,發現野鴝、小鵐、黑臉鵐等三種具明顯雌雄二型性的鳥有部分個體的無法以羽色正確判定性別。同一隻個體在不同年份被繫放-回收,可發現羽色會逐年發生變化。
在繫放作業中,同時檢視鳥類身上的外寄生蟲的感染狀況,共發現羽蝨、禽痘、蝨蠅和硬蜱等寄生蟲,以羽蝨的盛行率最高。羽蝨、禽痘和硬蜱較常出現在候鳥中,而蝨蠅則較常見於留鳥。
自動錄音的資料顯示共收集到36種鳥的聲音。白耳畫眉、藪鳥、繡眼畫眉、冠羽畫眉等降遷性鳥種在低海拔地區的偵測率,在11月份高於10月,符合牠們冬季往低海拔降遷的特性。

四、主要建議事項
根據本年度研究成果及研究過程中的發現和心得,提出以下二項建議:
建議一
持續進行鳥類的長期繫放:中長期建議
主辦機關: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機關:具鳥類繫放經驗的研究單位或民間團體
繫放除了增加園區內新物種的記錄外,也提供留鳥季節性降遷的直接證據。過去繫放過程中同時採得的生物檢體,也提供禽流感、血液寄生蟲、體外寄生蟲等疾病篩檢監測的材料,或是作為鳥類分類、族群遺傳、分子性別鑑定等研究所需的遺傳樣本。繫放個體的跨國回收記錄,可以用來探討鳥類遷移路徑,而各項形值資料則可以用來比較種內或種間型態變異。建議之後能持續進行繫放作業,以收集更多特殊、有趣的發現記錄。而繫放資料的價值,也將隨著資料的逐年累積而有更多的應用。

建議二
進行大型鳥類的生態調查:中長期建議
主辦機關: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機關:鳥類研究單位或民間團體
太魯閣地區過去進行的鳥類調查研究中,少有針對大型鳥類的調查工作。大型鳥類的活動範圍廣,園區內的陡峭地勢,對於追蹤其活動非常困難。不只數量相對稀少的猛禽,即使園區內數量普遍的巨嘴鴉,我們對其生活習性也所知極少。隨著科技的進步,目前已有許多工具可協助大型鳥類的追蹤調查。大型鳥類扮演了食物鏈頂端的掠食者或是協助處理動物屍體的清道夫,瞭解牠們在園區內的生態習性對於瞭解太魯閣生態系的運作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