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3 ℃
  • 降雨:60%

太魯閣國家公園兩棲類調查及監測計畫

  • 發布日期:99-03-25
  • 瀏覽數:1113
研究單位
花蓮縣野鳥學會
作者
楊懿如、施心翊、方雅芬、黃榮千
  本計畫延續94年度執行之「太魯閣國家公園兩棲類及水棲昆蟲調查監測計畫」的結果,針對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的道路、步道等設置不同海拔高度的穿越線進行兩棲類普查工作,建立太魯閣國家公園兩棲類海拔分布的資料庫,以協助長期監測及資料庫的建置,作為未來太魯閣國家公園環境經營管理之參考,並提供政府擬定相關政策時所需的科學根據資料。
  本研究結果顯示,太魯閣國家公園全區之兩棲類共有6科15種,約佔全臺灣已知兩棲類物種之43%。而砂卡礑溪之兩棲類,計有盤古蟾蜍、黑眶蟾蜍、拉都希氏赤蛙、澤蛙、斯文豪氏赤蛙、梭德氏赤蛙、日本樹蛙、褐樹蛙、白頷樹蛙、艾氏樹蛙、莫氏樹蛙等11種兩棲類,其中以盤古蟾蜍、斯文豪氏赤蛙、日本樹蛙最為常見。
  根據本調查之研究結果,針對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之兩棲類海拔分布調查及長期監測調查等事項,提出下列具體建議。以下分別從立即可行及中長期性建議加以列舉:
  (1)比較過去文獻資料和本次的研究結果顯示,過去曾於某些樣區調查到的兩棲類物種,卻沒有在本次調查中發現。因此,為更清楚瞭解國家公園境內兩棲類的海拔分布現況,應再持續進行相關的調查研究工作,以便未來擬定相關保育工作之參考。
  (2)砂卡礑步道內的兩棲類具有不同空間、時間區位,在環境的利用上,也會有一定程度的差異。未來,應持續砂卡礑步道的長期監測計畫,研究各種兩棲類生態區位寬度與生態區位重疊度,藉以瞭解彼此的共棲關係,提供未來國家公園環境改善與兩棲類棲地復育之參考。
  (3)根據砂卡礑步道兩棲類季節分布與棲地利用之調查結果顯示,盤古蟾蜍、斯文豪氏赤蛙、日本樹蛙幾乎全年可見,分布於步道、河岸靜水域;褐樹蛙集中於春、夏二季,多棲息於河岸石塊;艾氏樹蛙及莫氏樹蛙則集中於春季出現,棲息於樹林中。未來,可針對本調查結果的資料,設計不同季節的兩棲類戶外解說課程,並可提供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進行相關解說設施規劃之參考。
  (4)本區斯文豪氏赤蛙的數量以春季數量最多,在2006年暖冬型態下,數量也有出現高峰期。此結果與臺灣西部的斯文豪氏赤蛙時間分布型態有異,可能反應出臺灣東西部地理環境及氣候型態之差異。未來,應持續斯文豪氏赤蛙的長期研究調查,以分析環境、氣候型態與斯文豪氏赤蛙族群變動的關係,作為未來長期環境監測之參考依據。

中長期性建議
  (1)建議可針對不同海拔高度設立長期監測樣區,長期監測不同人為開發壓力下所造成的兩棲類組成差異。各樣區地點及環境屬性分列如下:
◎0~500公尺-砂卡礑溪(溪流、遊憩區)、布洛灣(遊憩區)。
◎500~1,000公尺-梅園竹村步道(人為開墾區)。
◎1,000~1,500公尺-蓮花池(自然環境)、洛韶(人為開墾區)。
◎1,500~2,000公尺-慈恩(人為開墾區)。
◎2,000~2,500公尺-關原(遊憩區)。
◎2,500公尺以上-合歡溪上游(自然環境)。
  (2)建議在未來的保育研究中,可針對本研究中橫公路沿線兩棲類豐度較高的地點,深入公路周圍的自然環境進行兩棲類調查,或設置捕捉陷阱,以調查分析公路邊緣與周圍自然環境間兩棲類組成的差異,作為未來設置或改善生物廊道的依據。
  (3)建議針對兩棲類進行焦點物種的評選工作,選取具有指標性物種、護傘種功能的兩棲類為焦點物種,優先列入長期監測及保育的對象,以使在有限的資源下,長期監測環境的變化,並維持、保育園區內的生物棲地與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