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4 ℃
  • 降雨:60%

太魯閣國家公園莫氏樹蛙生殖及生態學研究

  • 發布日期:99-03-25
  • 瀏覽數:1605
研究單位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
作者
溫華霞、夏禹九、楊懿如
研究者於民國88年2月至89年5月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布洛灣地區的鄰近四個樣區(苗圃、大涵洞、100M水溝、溫室),進行莫氏樹蛙(Rhacophorus moltrechti)生殖行為及生態學的研究。使用剪趾法(toe clipping)及腰環上標法(the waist-band method),共標記670個體,其中雄蛙499隻、雌蛙191隻。雄雌個體由體型、腹部顏色、鳴囊等特徵差異,屬於雌雄二型性(sexual simorphism)。  布洛灣地區莫氏樹蛙繁殖季為10月至翌年6月,繁殖季中生殖活動強度與當日降雨量和相對溼度呈顯著相關;整年而言,月均溫與生殖活動強度呈顯著負相關。  莫氏樹蛙雄蛙通常在水域附近鳴叫,且大多會利用水域周圍的落葉層作為遮蔽。苗圃樣區大部分的雄蛙當晚在生殖地的移動距離小於8公尺。  莫氏樹蛙為雌性選擇(female choice)蛙類,雌雄個體生殖策略不同。每夜雌雄性比亦偏向雄性。繁殖季中,雄蛙會比雌蛙提早進入生殖族群,且在生殖族群中逗留一段時間,雌蛙則僅在產卵日出現,產完卵即離開,不再出現。故雄蛙偏重在繁殖季前中期進入,雌蛙則是每個月都換新個體進入。體型較大的雄蛙較早加入生殖族群,增加在繁殖季中出現的機會。18晚中有13晚,獲得配對的雄蛙體型較未獲得配對的雄蛙大;但雄蛙交配成必v與體型無顯著相關。由捕捉資料推知雌蛙一繁殖季產一次卵,體型愈大的雌蛙,產後減少的體重量愈多、產下的卵泡體積愈大,但雌蛙體型與卵泡中所含卵粒數、卵徑大小無顯著相關。  各樣區棲地條件互異,卵泡分配位置不盡相同。加上氣候因子及天敵壓力的影響,以致各樣區莫氏樹蛙卵泡、蝌蚪面臨的生存壓力不同。卵泡會遭寄生蠅類及螞蟻捕食,苗圃樣區被捕食得情形最嚴重。大涵洞樣區的幼蛙體型最大、溫室樣區的幼蛙體型最小,可能與足夠的水域空間及水域穩定與否有關。由再捕捉資料知,幼蛙生長加入繁殖族群至少需一年以上的時間。  從捕捉資料中,得知莫氏樹蛙雌雄個體皆有在鄰近生殖地間遷移的現象。部分雄蛙展現對小範圍生殖地之忠誠,會多次回到該區域,或在該區域持續逗留一段時間。繁殖季到非繁殖季,個體主要被捕捉及鳴叫的地點,有從地面水溝至山壁樹林,垂直空間上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