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6 ℃
  • 降雨:10%

立霧溪流域人文發展之研究

  • 發布日期:99-01-12
  • 瀏覽數:1713
研究單位
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
作者
劉益昌、鍾國風、林美智
一、研究緣起
立霧溪是台灣東部地區北側的重要溪流,主流擢基利溪有西拉克、關原河階群,支流瓦黑爾溪有道拉斯、西基良、庫莫黑爾、雷伯克等河階,陶塞溪流域河階更為發達包括他比多、托布拉、西寶、梅園、山里、陶塞等較大的河階。這些河階是高山深谷之間較為平緩的地形區域,是近代泰雅族(或稱太魯閣族)重要的聚落分佈地,也是戰後中橫公路修築以後移入榮民聚居重要分布區域。
根據目前已有的資料,從史前時代新石器晚期開始下游河口附近就有聚落分佈,金屬器與金石並用時代聚落則往中上游延伸,十七世紀前半葉西班牙、荷蘭人試圖取得產金區域的控制權,均使得流域內外族群的關係更為複雜。
本計畫旨在透過文獻資料蒐集分析與實地田野調查所得結果,研究立霧溪流域上、中、下游的史前人類與自然環境互動的生業體系,說明從史前時期的人群活動與生業型態變遷,建立立霧溪流域早期住民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體系。經由探究立霧溪流域人群及物質流動之互動關係作為主要研究議題,並以立霧溪流域內主要之長時限產業-金產業作為主題,說明立霧溪流域古今人群文化在國家公園內之發展過程,以作為太魯閣國家公園永續經營之參考。
二、研究方法及過程
研究方法將以1.文獻蒐集與回顧;2.考古學田野調查與試掘;3.民族學田野調查;4.鄉土史田野調查;5.出土資料整理與分析;6.新發表文獻收集與分析;7.田野與文獻資料彙整;8.報告撰述等步驟進行,並立基於96年度研究結果的基礎之上,提出下一階段的議題,主要有三大方向,1.立霧溪流域人群的移動與金產業文化研究;2.十三行文化普洛灣類型與東台灣區域的人群互動;3.台灣煉鐵與冶金文化的沒落與衰微課題。除上述三大議題進行立霧溪流域的中、上游屬於十三行文化普洛灣類型人群活動資料之蒐集外,也抽樣發掘立霧溪中游屬十三行文化普洛灣類型的命名遺址普洛灣遺址,與立霧溪上游具有同樣文化屬性的陶塞、山里遺址進行抽樣考古發掘。同時也再檢視、比對立霧溪河口之崇德遺址,藉由上、中、下游出土的遺址資料,概觀分析立霧溪流域史前時代之十三行文化整體人群的內涵與生業活動,並將出土資料中的鐵渣遺物與共伴出土遺物如陶器、珠飾等,進行各器類的成份實驗分析,理解其成份、來源,以做為物質文化互動的佐證。
三、重要發現
本計畫共進行了陶塞、山里、普洛灣、崇德遺址的考古試掘工作,於陶塞遺址出土數量不多的遺物,但出土一石板棺現象,山里遺址出土的陶器數量頗多,也可見一人為堆砌的礫石堆砌結構現象,周邊並可見數個柱洞分布,由整體現象觀察,應屬房屋遺構;普洛灣遺址出土的陶器數量不多,不過也與山里遺址相同,也發掘出土屬房屋遺構之礫石結構及柱洞;崇德遺址也再次進行試掘,除出土不少陶器外,也出土大量的獸骨遺物,在遺跡現象上也出土礫石結構與墓葬,未來經由進一步的遺跡、遺物分析,將可對立霧溪流域中、上游至下游所見之史前文化人類活動,能有進一步的理解。
四、主要建議意見
(一)建議一:立即可行建議
1.持續進行此一主題之後續研究,並針對溪流上游之遺址進行廣泛研究,並與中央山脈西側南投縣境,以及雪霸國家公園內七家灣遺址同一階段之文化進行比較研究,用以連繫台灣本島中央山區早期人類活動,並理解其互動型態。
2.將歷年來研究所得集合成為一部人類追尋立霧溪流域黃金的歷史過程,使立霧溪流域黃金史向上延伸至一千多年前史前時期,增加其時間深度。
3.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進行遺址列冊,並指定崇德遺址之局部區域與普洛灣遺址為花蓮縣定遺址,用以保護此一難得之人文資源與文化資產。
4.請縣政府與國家公園針對遺址所在區域,維持其應有狀態避免過度開發,如於國家公園內山區遺址,應注意遺址所在土地收回後回復植生所造成之不可逆影響。
(二)建議二:中長期建議
1.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未來應於通盤檢討時,將國家公園區域範圍內已知之考古遺址,劃設為史蹟保存區,用以說明太魯閣區域人類活動史之早期特色,同時增加太魯閣國家公園於世界文化遺產中人文史蹟之重要性。
2.基於立霧溪流域人類追尋黃金歷史的研究成果,應進一步選擇崇德遺址或普洛灣遺址,進行現地展示規劃及設立展示館,用以說明此一重要之人文資源,做為國家公園與社會教育之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