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喉貂 𝙈𝙖𝙧𝙩𝙚𝙨 𝙛𝙡𝙖𝙫𝙞𝙜𝙪𝙡𝙖 𝙘𝙝𝙧𝙮𝙨𝙤𝙨𝙥𝙞𝙡𝙖
綱名;哺乳綱
科名:貂科
目名:食肉目
物種特性:臺灣特有亞種
保育等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
形態特徵:
體長約44~46公分,尾長約35~37公分。以「黃喉」著稱,毛色由金黃色、暗褐色、黑色乃至白色皆有,變化十分豐富,外表可愛。
生態習性:
分布在海拔約300至3900公尺原始森林,以中海拔最為常見。肉食性,但食性廣泛,甚至會群體圍獵體型比牠們大的山羌,也會取食小型哺乳類、鳥類、兩棲爬蟲、昆蟲、腐食動物屍體等。
棲地分佈:
棲息於闊葉林、針葉林及箭竹林。
小叮嚀:
- 近年在臺灣山區,民眾目擊黃喉貂頻率有增加之情形,可愛萌樣總是吸引人們佇足拍照。也傳出黃喉貂有受遊客炊煮食物、廚餘吸引等情形,另部份山區亦有傳出民眾以泡麪或廚餘餵食等不法情事,除造成環境髒亂,亦影響動物健康,破壞生態。
- 因食物、廚餘、垃圾處理不當及餵食野生動物,都可能導致野生動物健康出問題,例如曾在黃喉貂個體發現感染肝簇蟲及腺病毒。
- 另在110年6月30日國內傳出我國首次檢出黃喉貂狂犬病陽性案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也呼籲民眾遵守二不一要原則,不要棄養寵物、不要接觸及捕捉野生動物、要每年帶家中犬貓及人工飼養食肉目動物施打狂犬病疫苗,避免狂犬病在人畜間傳播,違者可處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民眾如不慎遭野生動物或流浪犬貓抓咬傷,請以肥皂及大量清水沖洗傷口15分鐘,再以優碘或70%酒精消毒後儘速就醫,並通報所在地鄉(鎮、市、區)公所或動物防疫機關處置。
- 由於近年來在國家公園區內遊客目擊黃喉貂的頻率增加,因此遊客、其攜帶的寵物及遊蕩犬貓與黃喉貂族群接觸的可能性較往年高,請留意衍生潛在的衝突及疾病傳播風險。
- 愛牠就請不要餵牠,違者依法裁處:太管處呼籲,民眾切勿餵食野生動物,國家公園仍會持續派員巡查,若經發現餵食行為,將依違反「國家公園法」第13條規定處理,違規餵食最高罰鍰新臺幣3,000元,將加強取締以防影響動物習性及民眾安全,請民眾勿以身試法。
(照片:本處同仁曾沛堯拍攝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