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4 ℃
  • 降雨:30%

峽谷自然災害的治理防災規劃與試驗計畫第一期

  • 發布日期:99-05-11
  • 瀏覽數:1278
研究單位
中華民國工程環境學會
作者
張石角、吳素慧
(一)峽谷自然災害以大理岩峽谷區之燕子口步道和九曲洞步道為最。災害型式為突來落石傷人。落石來源有三:
(1)隧道頂拱細碎落石;
(2)半隧道外緣巨石落盤;
(3)峭壁不明高處凌空落石。
(二)本計畫研究結果顯示:欲有效改善峽谷步道安全,須工程治理、工程防護、與非工程管理策略因地制宜並施。如此應可大幅提昇步道安全。
(三)峽谷步道本為公路段。過去公路隧道、半隧道與峭壁低處者之傳統工法之處理頗見成效,對峽谷自然景緻與遊憩環境亦無損傷,故建議作為步道此等路段持續改善計畫之工法。
(四)來自峭壁高處不明地點之風化落石傷人,為峽谷步道主要安全課題。明隧道為最佳之防落石工程對策,其缺點為須改變自然環境並影響觀景視野,故不被採用。
(五)為解決此一難題,本計畫以「不改變自然環境、不影響觀景視野」為維護自然景觀之底線,研發可提升遊客安全之輕巧、環保、經濟「蝶形凌空墜石防護傘」,並設置四座試驗用蝶形凌空墜石防護傘於常落石地點,經兩次公開現場以大於步道一般落石粒徑兩倍以上之石塊從約十公尺高處以自由落體方式撞擊傘面,以檢驗其耐撞力,結果構造物均無明顯損傷,顯示其最大耐撞力應遠大於此。
(六)「蝶形凌空墜石防護傘」設置四個月,其間經歷多次地震與颱風和落石事件,證明其結構與減災功能完美無缺。科學以實驗結果為依歸。本設計試驗結果符合科學驗證法則。
(七)防護傘設置四個月蒐集之實驗統計資料顯示:若於賞景拍照區設置防護傘,可使落石災害減半,則遊客傷亡機率可從百萬分之1.20降至百萬分之0.60;而每年遊客可能傷亡人數則可從
0.95人降至0.48人。
故設置防護傘等於減少遊客暴露於危險懸峭壁時間,從而達到減少傷亡之機率至一半或更低。
(八)經高空落石現地實物試驗顯示:24支傘骨之一般雨傘可承受直徑5公分以上之天然石塊撞擊而不傷及持傘人,於發生細碎落石群時有其防災實用價值,可供參擇。
(九)任何天然災害防護措施都只能作到減少災損,而不能完全免災。因此步道安全設施如能多免一人之災難,就能多免一個家庭之災難,這不僅僅是積德,也是管理績效。每年有80萬遊客之峽谷步道採取積極性之防災措施有其客觀上之需要性。

(十)儘管防護傘設計與設置之二大基本原則為:無損於自然環境及無礙於賞景活動,而且已經以實物和實驗證實已經達到此目的,惟迄今為止的懸疑問題是:當防護傘作規模性之設置時,其景觀衝擊之規模效應如何?
對此問題唯一可能的回答還是計畫性與規模性的實驗。例如以連續防護傘構成安全廊道於遊客集散處及最愛賞景點,以檢驗其景觀適宜性。
(十一)峽谷步道最急迫的防災課題是:當地震突然發生時,九曲洞東、西洞口遊客集散地和開闊長峭壁步道區的遊客,如何可適時獲得適當的庇護,以儘量降低傷亡。
(十二) 為同時解決(十)和(十一)兩項的問題,本計畫做如下之建議:
立即可行建議 建議內容 目的 主辦機關

1.峽谷步道落石區調查與區劃 1.區劃步道危險區 太管處
2.峽谷步道落石區防災策略與工法規劃 2.在遊憩災害敏感區進行規模性防災試驗 太管處
3.遊客集散區、主要賞景區、地震避難區 3.解決防災構造物之景觀衝擊懸疑 太管處
實驗性防護廊道之架設
4.防護廊道之防護功能與環境和景觀衝擊承載量觀測

中長期建議
1.依前期試驗觀測結果確立峽谷步道防災策略 1.確立峽谷步道防災政策 太管處
2.研擬峽谷步道遊憩安全改善執行計畫 2.研擬執行方案與執行計畫 太管處

(十三)峽谷馬拉松活動前減輕災害之因應規劃:在現狀路況下,建議上、中、下三策,須從行政面作其適宜性評估。
•上策:將馬拉松活動路線侷限於相對安全之公路。
•中策:將馬拉松活動路線侷限於相對安全之步道路面,人員依規定戴安全帽。
•下策:開放全步道區,人員依規定戴安全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