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2 ℃
  • 降雨:30%

代表性生態系經營管理-峽谷生態系長期研究計畫第一期

  • 發布日期:99-05-06
  • 瀏覽數:821
研究單位
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
作者
高樹基、黃誌川、夏禹九、簡偉如、黃昶斌
本報告為三年研究的第一年期末報告,主要進行了現地探勘、採樣測站地點與頻率的確
定、崩塌地潛勢模式與水文模式的先期測試以及集水區地貌特性的基本分析和 2006-2008 三年
衛星影像的崩塌地判釋。作為未來研究溪流生態系之物質傳輸作準備。
根據現有的地貌分析結果可以得知,砂卡礑溪與荖西溪在地貌特性上與其餘集水區大不相
同。砂卡礑溪的平均坡度約40度,為全區最陡子集水區;砂卡礑溪與荖西溪的排水密度最低,
顯示此兩個子集水區具有較高的入滲特性。就崩塌潛勢的評估而言,主流從天祥至砂卡礑匯流
口處以及砂卡礑溪的中游等區域即使沒有強降雨條件下也處於不穩定狀態,應提防小規模之落
石。天祥以上的子集水區在強降雨條件下,崩塌潛勢區域明顯增加,可能顯示該區的崩塌特性
應是由強降雨所導致。
利用福衛二號衛星影像進行立霧溪流域(2006, 2007, 2008)三年的崩塌地判釋與基本分
析。立霧溪崩塌地約佔全集水區面積的2.9, 3.3, 3.6%。以岩層條件來看,崩塌地大多位於畢祿
山層與大南澳片岩為主。其中畢祿山層的單位面積內的崩塌地個數與面積均遠高於大南澳片
岩。就崩塌地坡度特性而言:畢祿山層的崩塌地平均坡度為28-49 度,而大南澳片岩則為 23-49
度,兩者顯示畢祿山層較易發生崩塌,且崩塌發生於陡坡。兩地層中的崩塌地約佔全區的80
%。
另外,利用對數分佈解析暴雨所引發的崩塌地。結果顯示,對數分佈確實可用來進行崩塌
地個數與面積的估計,不論在全區、畢祿山層、大南澳片岩的套配中都有不錯的結果。兩地層
最大的不同在於:畢祿山層傾向於較大面積的崩塌型態,而大南澳片岩則以小規模的崩塌為
主。連結各年之最大2 日累積降雨與崩塌地個數-面積之對數分配來進行莫拉克降雨對立霧溪
與大南澳片岩的影響。以此模型為基礎推估可知,全區崩塌地個數將從 317 個增加為 572 個,
面積將從 1266.6 ha 增加至 2307.4 ha,個數與面積大約增加了80%。而在大南澳片岩區,崩
塌地個數將從 128 個增加為 315 個,面積將從 405.1 ha 增加至 1157.5 ha,分別增加了 146%與
185%。因此,大南澳片岩區增加幅度遠大於全區,顯示該區域的崩塌行為較易受暴雨所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