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2 ℃
  • 降雨:30%

太魯閣、雪霸國家公園生態廊道之研究-目標物種的認定與其生物特徵的需求

  • 發布日期:99-03-25
  • 瀏覽數:1045
研究單位
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
作者
吳海音、朱慧菁、吳世鴻
由所取得的文獻資料顯示,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哺乳動物至少37種,鳥類至少148種;雪霸國家公園哺乳動物34種,鳥類131種。其中太魯閣國家公園域內哺乳動物與鳥類的資料分別源於69與27條調查路線,雪霸國家公園域內哺乳動物與鳥類的資料分別源於37與29條調查路線。   由上述資料中整理出分布於大甲溪流域的物種,並區分出大甲溪集水區東西側的物種,以便檢視可能需要研究區以達成生態連結的物種。其中大甲溪東側哺乳動物與鳥類的資料分別源於21與17條調查路線,大甲溪西側的資料分別源於24與15條調查路線。在哺乳動物中,翼手目的資料較為欠缺,種類可能尚未完備。此外,西側的種類較東部多,但這或許只反映出兩側調查頻度與強度的差異。在鳥類中,兩側共有的鳥類有99種,其中有37種為保育類鳥類。西側的河岸與水域較多,較東側多出幾種水鳥,猛禽的種類以東側略高,其他種類則以西部較多,東側所出現的多為與西側共有的種類。有勝溪沿岸對兩側共有的種類而言,或許可為交流的介面,而對目前僅見於(或較易見於)西側的種類而言,則可能經此往東擴展幅員。   研究區兩側分別為雪山與南湖大山的坡面,在約十公里的平面距離內由海拔1800公尺一路攀升到3500公尺以上。如此的海拔變化讓此區對不同物種有著不同的作用,如海拔分布侷限於3000公尺以上的物種,在此區兩側的族群是相互隔離的,使用研究區進行基因交流的機會不大;海拔分布為2000到2500公尺的物種,可能會用到此區進行基因交流;海拔分布1500到2500公尺的物種,原本在此區與兩側山區為連續分布的族群,卻可能因本區的農業開發而被分為交流受阻的兩個族群;至於低海拔的物種,尤其是可適應干擾後棲地的種類,則可能隨著人類開墾的腳步逐漸入侵山區,在此區繁衍。   在小型哺乳動物動物(食蟲目與嚙齒目)中,有多種的分布在海拔2000公尺以上,目前尚無法確知其在有勝溪兩側族群的交流是否頻繁。鳥類的種類數有隨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趨勢。在此區中沒有僅出現在3500公尺以上的鳥種,此外,有許多鳥種僅出現在海拔1500公尺以下,這些多半是台灣低海拔常見鳥種,極有可能隨著農墾與開發在山區逐步擴張分布範圍與增加族群量。在海拔1500公尺以上始出現的鳥種,少數僅出現此一海拔區間,其中一些種類實為低海拔常見鳥種,因資料不足而僅有不完整的紀錄;其他大部分皆棲息於中高海拔山區。有勝溪兩岸對這些鳥種是否具有阻隔的作用,端視各鳥種的棲地需求,飛行播遷能力,與對農墾開發地的使用而定。   為進一步分析動物的分布與海拔及棲地間的關係,以雪霸與太魯閣國家公園歷年研究報告,及德基水庫集水區種源調查計劃報告為材,整理其中對大型哺乳動物與鼠科動物的分布資料。選取這兩群動物的原因在於一般資源調查不易偵測到中型的哺乳動物(如食肉目動物),而對大型哺乳動物多半可由爪印排遺等跡象確定種類與地點,對小型哺乳動物因為必須設籠捕捉,因此多半會有較詳盡的地點與棲地紀錄,因此對這兩類動物報告的資料較為細緻。至於暫不選取鳥類的原因在於,所檢視之文獻報告多半僅報告不同區域或調查路線上的鳥種名錄,而缺少棲地或海拔的描述。所採用的報告名錄見參考文獻,而進行後續討論的物種包括偶蹄目的野豬,山羌,水鹿,野山羊,黑熊,以及嚙齒目鼠科的動物。   整理各報告對不同動物分布之海拔與棲地的描述於附錄,各物種調查紀錄的分布標示於圖四,再取鼠科的各種類,依整理所得資料,對各鼠種定出最適與最大的海拔分布範圍,分別以不同色階表示,並將之套疊於各種類紀錄的圖上,以檢視在以海拔分布定義下,研究區內各種類可棲息區的分布情形。未來擬繼續收集相關的文獻報告,以增加資料點數,在研究區進行野外調查,了解各物種在不同棲地類型中的相對數量,並希望順利取得近期的航空照片,對研究區進行棲地的判識與範圍界定,以協助目標物種的研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