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8 ℃
  • 降雨:30%

太魯閣國家公園砂卡礑溪魚道規劃之研究

  • 發布日期:99-03-25
  • 瀏覽數:1356
研究單位
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
作者
曾晴賢
由於台灣多山地之地形,又因水資源有限,許多地方建了水庫、攔水堰和攔砂壩,因而影響河川之生態的完整性和連通性甚為嚴重。許多魚類之棲地受破壞,或是魚類之自然洄游路徑與行為被阻隔,河 川生物資源亦因而受到極嚴重之傷害(曾,1990)。在自然的河川環境下,許多水生生物可以藉著上下的遷移活動,可以躲避不良的生活條件,或找尋更合適生活的場所。例如洪水期裡,大部份上游的魚類會被洪水衝激或是自行順流而下,一直到一個夠大的迴流深潭,水流較緩慢而不虞被急流沖走的地方;就停留在那裡渡過危險期。當洪水消退時,這些魚類就陸續的再回溯到它原來的棲地。如果河川中沒有任何巨大地形障礙,魚類可以很容易地溯回上游去。可是當攔水壩或是攔砂壩將河川截為兩段之後,如果壩體本身沒有適當的魚道設施或是足夠的放流水,可以讓魚類順利的渡過這個人為障礙,那麼這些魚類就再也回不了壩上的棲地了。例如砂卡礑攔水壩的下堤面在今年颱風後稍有一些破損,因此有一處相當大的深潭。當溢滿的洪水逐漸減退的時候,就有許多趁勢溯河的台灣鏟頜魚集結在攔砂壩之下,而當溢流水完全停止之後,一大群的魚就被困在這個破水潭之中,顯然是因為這些魚類根本無法越過這個壩堤被困在這個地方,因此如何提供一處可以繼續上溯的魚道,是極為迫切的事。 事實上,魚道的設計工作所要顧慮的事物相當繁複,並非單純只考慮讓魚順利的越過堰堤而已。例如我們目前所熟知的一些魚道,大都只是針對於溯河魚類的需要而設計。但是甚少魚道規劃上也已經做 到了能夠讓那些反方向降海,或是順流下到河川下游的魚類順利的找到越過堰堤的出路。因此有許多降海洄游的成魚或是幼苗,有時會被直接沖下攔砂壩,或是隨著攔水堰旁的取水管道進入灌溉、飲水或是 發電系統中(Ott, et al., 1993)。以砂卡礑溪為例,許多成熟的毛蟹會順著主水流兩側爬行而下,到河川出海口產卵。成熟鰻魚降海洄游時,會順著降至海邊渡過幼苗浮游期的那一段時間。這些降海洄游的種類如果沒有妥善的增加保護措施,日後也可能會因為誤入發電引水隧道,進而可能會被渦輪機所傷害(Larinier, M., 1990)。 以往本省所有的魚道設計工作,甚少有過事先的溪流生態調查研究,甚至也沒有過現場水文調查的資料,因此有許多建造完成的魚道無法發揮其預定的功能。直至民國七十四年時,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 家公園管理處,有鑑於區域內之欖仁溪因建築攔砂壩,可能對該河川之珍貴溪流生態造成影響。因而委託進行有關增修魚道之可行性研究,以改善攔砂壩對於生態的影響(曾,1986)。自此之後,台灣各地有多處魚道的設計工作也都有事先的生態調查研究。目前大致上對於魚道工程的掌握應當沒有太多的問題,主要的是尚欠缺對於各地特殊的魚類生態基本資料的了解,因此實際設計時仍經常會出現狀況。這些事先的調查研究工作和一些基礎的學理研究,對於本省魚道設計能力的提升,將有相當大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