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2 ℃
  • 降雨:30%

太魯閣國家公園兩棲類之族群遺傳結構探討-以盤古蟾蜍為例(109-110)

  • 發布日期:111-05-11
  • 瀏覽數:166
研究單位
國立臺南大學
作者
曾登裕、林弘都

盤古蟾蜍為台灣特有種兩生類,過去的研究顯示,台灣的盤古蟾蜍族群,在親緣關係上以中央山脈為界,大致可分為東部群(E型)與西部群(W群)兩個系群,兩個系群的起源並不相同,太魯閣國家公園低海拔地區可以發現東部群與西部群個體混雜,盤古蟾蜍是少數分布可以超過3000公尺的兩生類物種,過去盤古蟾蜍生理學研究顯示,西部群(W群)較東部群(E型)在生理學上更為耐寒,中央山脈是否因盤古蟾蜍的特殊生態習性,使得其阻隔效應降低,兩系群因此發生二次接觸,為族群遺傳學上有趣的議題,本研究利用粒線體DNA之D-loop片段與12組微衛星DNA基因座,以海拔穿越線為標記,選取中央山脈東側太魯閣國家公園內台八線與中央山脈西側台14甲線共九個盤古蟾蜍族群,進行族群遺傳結構與系群交會帶研究,結果顯示,在粒線體DNA上,中央山脈西側族群以W群主,中央山脈東側則出現W與E兩群混雜狀況,2010年樣本顯示中央山脈東側2500公尺關原族群以W型個體為主,但2020年樣本則發現此族群出現E型個體,顯示E型個體有往高海拔擴張趨勢,微衛星DNA結果則顯示,盤古蟾蜍族群在遺傳結構上可分為三大群,分別是中央山脈西側族群、中央山脈東側2500公尺以下族群與中央山脈2500公尺關原族群,因此,太魯閣國家公園2500公尺以上關原地區應為盤古蟾蜍系群二次接觸之交會帶,由微衛星DNA等位基因結構發現兩系群個體會雜交並出現雜交個體,顯示台灣盤古蟾蜍兩系群在分類上應屬同一物種。

 

關鍵字:盤古蟾蜍、太魯閣國家公園、二次接觸、微衛星基因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