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1 ℃
  • 降雨:40%

太魯閣族狩獵文化暨太魯閣國家公園動物資源調查計畫案

  • 發布日期:109-01-09
  • 瀏覽數:1232
研究單位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作者
裴家騏

摘要

太魯閣國家公園範圍遼闊,許多地區都是區域內和周邊原住民及部落的傳統活動區域或傳統領域。為強化太魯閣國家公園內野生動物之保育及經營管理,本計畫透過文獻整理、訪談收集太魯閣族的狩獵文化與文化保存思維、以自動照相機有系統取樣規劃,調查全區較大型哺乳動物和地棲鳥類之分布,並初步建立長期監測架構,以及讓部落族人認識動物監測。計畫期間共訪談19位具代表性的族人,結果顯示,太魯閣族除了現行法律上的感恩祭外,東西方重要祭儀也會選擇上山打獵,冬季是最常狩獵的季節,狩獵工具普遍使用陷阱與槍枝,物種則以山羌、山羊和山豬為主。本計畫深入訪談了4位太魯閣族資深獵人,共繪製9個個人獵區,和5個部落傳統獵區包括:巴達岡、部落獵區、大同部落獵區、大禮部落獵區與洛韶部落獵區,總計共14個獵區,期中10個獵區位於太魯閣國家境內。本計畫在綠水文山、三棧溪、砂卡礑、西拉岸 、托博闊、權巴宇山、西寶山和石門山東稜等8幾條路線,共收集了45個數位自動照相機樣點的常見物種相對豐度(OI值)資訊,樣點間相隔至少1公里;初步使用切割式分群(Partitional Clustering)的K-平均數(K-Means)方法,可將自動相機依物種OI值的組成分成3群,而影響分群結果的主要因子應該是山羌在各樣點的相對豐度。最後,本計畫分別於 3月12日、4月19日和9月28日舉辦了三場「太魯閣國家公園較大型野生動物監測研習課程」,課程內容包括:外國國家公園案例介紹、台灣原住民狩獵管理的發展進程和野生動物族群長期監測;出席參與的學員總計有66位太魯閣族族人和5位非族人。所有參與課程的太魯閣族學員均為後續社區參與太魯閣國家公園範圍內,環境監測的儲備人才。同時,在秀林鄉公所的支持下,已完成「秀林鄉太魯閣族獵人協會」的籌備,未來將扮演國家公園與在地的狩獵合作管理協商的重要角色。

關鍵詞:原住民狩獵自主管理、自動照相機、地理資訊系統、野生動物資源管理與監測、在地狩獵慣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