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0 ℃
  • 降雨:10%

全球氣候變遷生物監測-太魯閣國家公園鳥類長期監測計畫(二)

  • 發布日期:103-01-10
  • 瀏覽數:924
研究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
作者
許育誠
一、研究緣起
太魯閣國家公園海拔高度落差超過3000公尺,是全國唯一、也是世界少有涵蓋自海平面至高山的國家公園。根據近年調查,本區鳥類至少有173種,並包含了臺灣所有的特有種鳥類24種(中華民國野鳥學會2012)。區內鳥類資源豐富,除涵蓋臺灣棲息在各海拔環境的留棲性鳥類外,區內冬季休耕的農業用地,是許多小型候鳥度冬的重要環境。
過去在園區的鳥類繫放研究,發現園區內許多新紀錄的鳥種,顯示該研究方法對於本處進行鳥類相關研究有其實質的效益。近年來低海拔地區,尤其是峽谷段遊客數量持續增加,遊客的活動對區內鳥類的活動可能產生影響。因此,本年度計畫除持續進行鳥類繫放調查,針對過去投入較多努力量的地區,收集不同海拔地區的鳥類繫放與回收資料外,針對區內遊客數量較多的峽谷區,調查此區域鳥類的活動情形,特別是以具指標性物種(如燕子)做為監測對象,以了解遊客衝擊性;而針對不易以繫放調查、且過去研究較少的猛禽,亦調查其在太魯閣地區的分佈狀況。

二、研究方法及過程
鳥類繫放
本計畫在過去已進行多次繫放的地點繼續進行繫放作業:在合歡農場的繫放頻度為每二個月進行一次;中海拔地區的繫放則著重在冬季候鳥抵達的時間,每月進行一次繫放。此外,也視氣候狀況和人力調配情況,在我們過去捕獲較多候鳥的地區增加繫放作業。繫放以霧網捕捉,捕捉到的個體分別標誌、測量、採樣後立即於原地野放。
燕科鳥類調查
以燕子口路段為樣區,每月一次,以步行方式記錄燕子口遊憩區沿途出現的燕科鳥類種類和數量,於繁殖期間則同時記錄發現的巢數和位置。另外,亦調查中橫公路沿線燕科鳥類使用明隧道等建物繁殖的狀況。
太魯閣地區猛禽的分佈狀況
在園區內選取視野良好的地點,於天氣狀況良好的早晨定點觀察30分鐘,記錄所發現的猛禽種類和數量。夜猛禽則利用其繁殖期間鳴叫頻繁的特性,記錄夜間鳴叫的夜猛禽種類、地點和數量。另整理我們過去在園區內所記錄的猛禽。

三、重要發現
共進行29次繫放作業,共捕捉55種、1533隻、1704隻次鳥。其中田鵐(Emberiza rustica)、小杓鷸(Numenius minutus)和鷹斑鷸(Tringa glareola)等三種為太魯閣國家公園的新紀錄鳥類。大部分繫放個體的回收記錄都是在原捕獲地回收。根據採得的遺傳樣本進行性別鑑定,發現儘管成鳥外型有明顯的雌雄二行性,但由於台灣朱雀具有延遲換羽的現象,以外型區分台灣朱雀的性別有將近三成的錯誤率。
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繁殖的燕科鳥類以洋燕和毛腳燕為主。洋燕的繁殖主要是在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地區,而毛腳燕則多在1500公尺以上的地區繁殖。然而在低海拔的九曲洞卻有大群毛腳燕繁殖。
猛禽調查共記錄10種日行性猛禽,5種夜行性猛禽。其中遊隼(Falco peregrines)、黑鳶(Milvus migrans)、灰面鵟鷹(Butastur indicus)和白尾海雕(Haliaecetus albicilla)等4種是太魯閣國家公園的新紀錄種。

四、主要建議事項
根據本年度研究成果及研究過程中的發現和心得,提出以下二項建議:(一)持續進行太魯閣國家公園鳥類的長期繫放、(二)與東亞各國進行小型鳥類繫放交流。
建議一
重新設計燕子口的解說展示設施:立即可行建議。
主辦單位:太魯閣國家公園
協辦單位:無
燕子口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內遊客最多的景點。在此活動的洋燕雖然繁殖於岩壁上,但多在公路上方,遊客極容易發現,因地名之故這些燕子和燕巢自然容易吸引遊客注意。目前在燕子路段的解說設施中,和燕子有關的解說資料非常缺乏,且對於瞭解燕子的生態顯然非常不足。調查期間曾多次聽到導遊提供許多錯誤的生態資訊。此區除了有令人嘆為觀止的峽谷地形外,也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最容易觀察到鳥類繁殖的景點。建議重新設計更具吸引力的解說設施,提供關於燕子口洋燕的生態資訊,除適時提供環境教育的解說材料外,也可避免遊客錯誤的生態知識對在此區活動的燕子帶來破壞和干擾。

建議二:
持續進行鳥類的長期繫放:中長期建議
主辦單位: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單位:具鳥類繫放經驗的研究單位或民間團體

藉由繫放作業,我們已經為太魯閣國家公園的鳥種名錄增加了20種新紀錄的種類。在繫放過程中同時進行的鳥種觀察,又另紀錄了8種新紀錄的鳥種。此外,在今年的繫放中,我們更在候鳥遷移的季節回收到通常出現在水域環境的鷸科鳥類,若持續進行鳥類繫放調查,特別是在春、秋過境期間進行更密集的繫放調查,應該可以再持續增加太魯閣國家公園內新紀錄鳥種的發現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