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0 ℃
  • 降雨:30%

太魯閣環境敏感區域持久性毒物之生態風險評估計畫 (二)

  • 發布日期:103-01-10
  • 瀏覽數:922
研究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
作者
蘇銘千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太魯閣國家公園環境敏感區為主要研究區域,主要目標為調查、監測持久性毒物於生態系之循環、宿命與傳輸狀況,由陸域環境持久性毒物調查、污染物傳輸途徑分析及生態風險評估等研究,完成界定生態風險管理之壓力源、受體與評估終點,建置篩選等級生態風險概念模式,及污染流布地圖之建立,作為後續研擬生態保育與管理措施及建構生態風險管理系之依據。工作內容包含:(1) 調查環境敏感區域之棲地,初級及二級消費者長程傳輸污染物之暴露現況;(2) 探討國家公園內陸域環境中長程傳輸污染物對生物之威脅與風險,界定污染源與受體之關係;(3) 監測太魯閣國家公園內長程傳輸污染物,分析污染物來源與污染物趨勢及傳輸途徑分析;(4) 整合長程傳輸調查與長期生態系研究之基礎資料,建置長程傳輸污染物流布地圖;(5) 發展生態風險管理系統,研擬國家公園生態保育與管理之措施。

二、重要發現
綜合2010~2013年調查結果,經比較全區之狀況,可明顯看出鉛在各處農場及高海拔地區之分布情形類似;而鉻、銅、鋅3項重金屬濃度則在農場高於高海拔地區,而汞則在高海拔地區各點均明顯高於農場,且在高海拔具有一致性的趨勢,由於高海拔除休閒登山等生態活動外鮮少人為活動進行,因此可排除現地污染之影響,證實本研究假設『高海拔為汞長程傳輸之重要不可忽視之事實』。
今年度小型哺乳類動物以鼬獾與白面鼯鼠分別進行肝、腎重金屬含量分析,與歷年以鼠類全隻消化之結果相較,顯示肝、腎濃度普遍高於整隻之濃度,其累積於肝、腎之結果與已知研究『生理毒性』具有一致性,且腎的汞濃度又遠高於其他,吻合腎為汞之終點累積影響之目標器官。另由歷年動物體重金屬濃度分析結果顯示,在大型哺乳類動物體內皆可測得銅、鋅、汞,其中銅、鋅為生物成長之必要元素,且未有異常數據,但汞平均濃度範圍為29~730μg/Kg,值得深入探討來源。
根據歷年環境介質監測分析結果篩選關切污染物為鉛及汞,且高海拔地區生態風險初步可篩選(1)大型哺乳動物之鉛或汞生態風險,或(2)小型哺乳動物之汞生態風險。以既有生態風險評估模式為基礎,發展界定長程傳輸污染物(鉛或汞)之污染源與受體關係,受體為園內保育類動物山羌,考量其生態習性,受鉛或汞暴露影響以食入為最主要途徑,且土壤為最重要暴露介質,底泥僅在飲水時可能有機會攝入,列為非主要之來源,但並不予以排除。
整合近年研究成果,運用Google Earth繪圖工具GE-Graph(v 2.2.21)製作太魯閣國家公園園區內之污染地圖,呈現比較不同地理位置之污染物濃度及關聯性。結果指出太魯閣高海拔地區為長程傳輸之主要沈降區,且高海拔汞來源明顯為大氣長程傳輸,與國際長程傳輸之理論及結果吻合,可能來源為東亞及中國大陸之工業所造成,而農地重金屬污染來源為現地及區域來源,可能由交通、農業機具或農藥及環境衛生用藥所造成。

三、主要建議事項
根據本年度研究成果提出以下事項,建議由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主辦、國立東華大學協辦。立即可行且為中長期之建議事項包含(一) 進行長期之生態與環境監測;(二) 建置物種調查資料;(三) 持續進行生態風險評估;(四) 規劃長程傳輸污染物監測計畫;(五) 納入農地為監測管理之重點;(六) 建立生態風險管理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