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0 ℃
  • 降雨:30%

蘇花海岸生態系環境監測暨承載量評估計畫(一)

  • 發布日期:102-03-04
  • 瀏覽數:1254
研究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
作者
劉瑩三 許文昌
中文摘要
太魯閣國家公園東側面臨太平洋的蘇花海岸生態系,因交通與運輸需要,修築了線蘇花公路及北迴鐵路。為連接東部地區花蓮、台東二縣與宜蘭、台北地區的重要運輸與維生道路。交通部公路總局為了改善東部交通,欲進行「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可行性評估及環境影響說明書,計畫中最南段的和中到清水段,於和仁溪以南即進入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所轄範圍。本計畫藉由空氣品質監測、水質監測、噪音與震動監測,以及崩塌地調查等方法進行研究與評估。
  研究結果顯示:(1)蘇花海岸各溪流水質品質優良;(2) 蘇花海岸各項空氣品質平均監測值皆低於環境品質標準値,顯示空氣品質優良;(3) PM2.5主要優勢成分為SO42-污染來源為衍生性微粒。測得高濃度PM10時優勢成分為Cl-與Na+,污染來源為海水飛沫鹽粒;(4) 遊客數分析結果,以崇德遊憩區造訪遊客數最多,每天9至17時的總數為818人;(5)蘇花海岸區道路的V/C(流量/容量)比為0.296服務水準屬於C級道路(丘陵區); (6) 蘇花海岸各遊憩區日間噪音值為71 dB皆低於環保署法規中緊鄰道路的環境噪音標準,振動平均測值為36 dB振動影響輕微;(7) 裸地面積年變化較為劇烈,推測是受雨季影響甚深;(8) 蘇花公路改善計畫中,仁水隧道的建立,可有效避免和仁至清水間可能造成的崩塌災害。崇德一帶則尚未有避免之道。
  蘇花海岸海水鹽沫微粒為相當顯著的懸浮微粒自然污染源,此將增加太魯閣國家公園維護該區空氣品質工作的困難度,建議持續以環檢所公告之手動法進行懸浮微粒質量濃度與物種成分分析工作,以確實掌握區域背景污染源特性,並以利對於後續人為污染(蘇花公路改善工程)提出必要於污染防制改善要求。造成崩塌的因素繁多,本研究提出的崩塌地年變化與長週期變化差異,以及新公路修築、開挖的過程中,是否會誘發現有道路崩塌的可能,有待進一步的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