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3 ℃
  • 降雨:30%

太魯閣高海拔環境敏感區域人造有機污染物之生物累積調查

  • 發布日期:101-01-09
  • 瀏覽數:860
研究單位
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
作者
柯風溪、張瓊文、潘韋伶、柯廷華、朱啟宏、王泰然、曾柏軒、李叔螢
一、研究緣起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具有不易被分解之特性,隨氣流或水流長距離傳播,為全球性分佈污染物,更因其親脂性強、具生物累積性,當物質於生物體內之攝取儲存速度高於其代謝分解或排泄速度時,即造成生物累積,更可能經由食物鏈傳遞累積於高階生物體內,形成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本計畫目的在於調查研究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生態棲息地及生物的分佈與含量,並探討其可能對生態系之危害評估。
二、研究方法及過程
  本計畫針對乾季(三月及四月)與溼季(五月、六月及八月)進行採樣,地點包括:小奇萊、布洛灣、蓮花池、西喀拉罕溪、西寶、水源地、砂卡礑橋、五間屋、攔水壩及三間屋,分別收集沈積物與生物樣品進行有機污染物含量分析比較。沈積物取自河岸或湖岸邊表層5公分底泥,樣品裝於玻璃瓶內帶回實驗室。所有樣品皆以ASE萃取、淨化及濃縮後,再以GC/MS分析多環芳香烴及有機氯農藥。
三、重要發現
  本計畫以多環芳香烴(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與有機氯農藥(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OCPs)為主要代表性有機污染物,對太魯閣國家公園人為活動密集區(景觀區或農墾區)和人為活動較稀少區(保護區)之棲息地介質及水生生物進行調查。整體而言,在太魯閣地區各水生環境介質之多環芳香烴總濃度(total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t-PAH)範圍:岸邊表層沈積物為4.10-247.98 ng/g dw、水生昆蟲為6.60-712.59 ng/gww、螃蟹為0.58-25.50 ng/g ww、蝦為4.96-57.86 ng/g ww、魚類為1.88-44.03 ng/g ww、兩棲類(蛙)為1.87-115.54 ng/gww及兩棲類(蝌蚪)為 0.39-65.58 ng/gww。在太魯閣地區,各水域環境介質之有機氯農藥總濃度(total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t-OCPs)範圍:岸邊表層沈積物為10.59-7447.57 ng/g dw、水生昆蟲25.15-79.40 ng/g ww、螃蟹為1.03-92.59 ng/gww、蝦為0.60-415.00 ng/gww、魚類為10.19-572.02 ng/gww、兩棲類(蛙)為1.88-48.05 ng/gww及兩棲類(蝌蚪)為3.51-917.07 ng/gww。沈積物分析中,PAHs濃度以小奇萊地區最高,較之其他測站,小奇萊地區屬保護區,在人為活動管制與海拔高度限制下,PAHs濃度仍最高,顯示受氣流影響之長距離傳送為PAHs在太魯閣地區的含量與分佈的關鍵因素之一,另一可能理由為奇萊山區之沈積物皆屬於顆粒極細之有機腐質,造成其吸附PAHs之能力增高;OCPs 濃度以蓮花池沈積物中之含量為最高,與其曾為密集耕作地區有直接相關。生物分析中,以水生昆蟲體內的PAHs累積濃度最高;OCPs累積濃度則以兩棲類最高。在蝌蚪體內的PAHs及OCPs濃度明顯高於在蛙體內,可能與其變態代謝或成長稀釋有關。PAHs組成分佈情形顯示,沈積物中主要以3環及4環之PAHs為主;生物樣品中則以3環、4環及5環之PAHs為主。在OCPs 組成方面,兩棲類以HCH、Hept及HCB系列為主,而其他樣品則以HCH、Hept 和DDT 系列為主要成份,顯示與台灣過去OCPs 的使用情形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