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0 ℃
  • 降雨:10%

東賽德克(太魯閣族) 古調定位計畫

  • 發布日期:99-04-28
  • 瀏覽數:1775
研究單位
葛都桑音樂工作室
作者
鄧謙彬、薛國芳、李文茹、李鈞、馬維駿
一 、研究緣起
台灣原住民古調為本島特有之無形文化資產,早期東部高山紋面民族自西部遷移至太魯閣地區,家傳古調伴隨族人歷經時代變遷,雖然部分有心人士嘗試以錄音器材保留原民天籟,部分卻忽略古調觸及的歷史層面,例如呈現紀錄成果時,並未交代採自何人、何地,以致讓後人失去研究古調「家傳特徵」的線索。時光流逝,耆老凋零,若不加緊記錄保存古調的來源出處,對太魯閣地區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及研究將是莫大的遺憾。
本古調定位採集計畫即是以古調「家傳特徵」、遷徙史為主題,以分佈地區概念為指導概念。因現有資料缺乏,加上可諮詢的耆老寥寥無幾,唯有先以高品質錄音技術保留古調,並紀錄受訪者身份等基本資料,以待日後有心人士與單位深入研究古調的「家傳特徵」。
二、研究方法及過程
本計畫為錄音採集工程,執行步驟首先調查耆老分佈及健康狀況,預定訪問時間與地點,以專業錄音器材實施採集,再進行錄音資料後製剪輯,最後以書面形式紀錄歌詞內容與翻譯、製作樂譜、並記錄受訪者基本資料。
三、重要發現
目前採集的古調雖然有限,但是已可將這些資料依照太魯閣區域,初步將古調分類為「外太魯閣」、「內太魯閣」及「巴托蘭」地區傳唱之樂曲。
但因早期東部紋面民族在太魯閣地區歷經多次遷徙,這些初步分類尚有待進一步與遷徙史進行比對,不可妄加揣測,方能準確呈現出古調與遷徙史之間的關聯。
在現有紀錄中,甚少出現台灣紋面民族的「合歡歌謠」,本次錄音採集意外蒐集到利用「比喻」方式描繪「性事」的歌謠內容,對吾人日後研究東部紋面民族族語文學有相當大的助益。
四、主要建議事項
本採集計畫以古調為主,因古調為東部紋面民族記憶歷史之工具,與先人功蹟、族群遷徙諸般史事糾葛不清,仍待窮究,唯淺薄之徒方僅研究其音律變化,買櫝還珠,莫此為甚,此錄音紀錄實為史料,盼有志之士,結集眾人智慧,持續鑽研,莫徒務近功。
古調的家傳特徵,日人記之,耆老述之,後人臆之,然不曾有客觀之論述、分類,缺乏專人詳加考察,既無人證明,亦無人反證,廿年前可成就之偉業,如今恐隨溪水東流,一去不返,本錄音工程,雖耗時費力,終有小成,吾事已畢,望賢能學者急起直追。
但凡國家公園之成立,在於加強保育、研究、遊憩,缺一不可,並力圖三者之平衡,期望在知性解說中讓國民感受自然、文化、歷史的感動,盼有心人士或單位能對古調與太魯閣地區歷史進行深入研究,此研究涉及範圍眾多,於文末條列建議研究人力,僅供參考。
學術研究務求謹慎、客觀,一般民眾未必能登堂入室,若能將研究之些許心得分享眾人,亦可使民眾肯定、認同國家公園的功能與努力。
「解說者除了依據自己的所見所思,不斷的修正或充實解說內容,更重要的是持續的研究工作,如此才能使解說更為吸引人,也不致給予遊客錯誤的訊息。遊客也許不知道,一個完整充實可確信的解說內容,皆有背後的知識及研究為基礎,也就是那些不為一般遊客所知的各類學者專家努力鑽研的心血結果。有些事雖然尚未研究出結果或有數種不同的理論,但解說工作不因此而受阻礙,當遊客被告知不同的解釋時,他的視野也因思考而變得更為寬廣。」(徐國士 等著,〈國家公園概論〉,頁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