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5 ℃
  • 降雨:60%

中橫公路沿線太魯閣櫟族群生態之研究

  • 發布日期:99-03-25
  • 瀏覽數:2273
研究單位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
作者
陳慧芬、徐國士
太魯閣櫟常長於土壤淺薄、乾燥、陽光充足的陡坡稜線,除以種子長成實生苗外,亦常見以萌蘗的方式更新族群。過去少見其族群生態學研究。本研究的目的為蒐集太魯閣櫟分類及植物地理學上相關的文獻;調查中橫沿線石灰岩地區太魯閣櫟族群的物候現象;分析其群落喬木層物種多樣性;以胸徑大小代替樹齡進行族群結構、動態及分佈型的分析;進行種子萌芽觀察,統計果實落下量,分析地面果實動態與分佈型;利用不同生境中無性系萌枝與實生苗及主幹的比例,分析繁殖策略與生境間的關聯,以探討太魯閣櫟在族群更新上的意義。結果表明: 1.太魯閣櫟的存在獨具植物地理學的意義,可能與古地中海時期的櫟屬植物有關。 2.太魯閣櫟在綠水、天祥及文山地區長為局部優勢種。依群落喬木層優勢種及樣區相似性分析結果,將其分為:太魯閣櫟群落級太魯閣櫟-青剛櫟群落。 3.太魯閣櫟落果期密集在11月底至12月初。雨後濕潤土壤易使種子發芽,若土壤乾燥則幼苗死亡率高。2月下旬大規模落葉,3月中旬抽芽,4月開花。 4.調查的太魯閣櫟族群構造有四型:樣區1、2的L型,幼苗補充量多但族群更新不良;樣區14的反J型,族群更新佳且持續進行;樣區6、8的扭轉S型,族群呈間歇性更新;及樣區5的J型,族群老化且幼苗補充量少,更新不佳。 5.族群分佈型多為隨機分佈,但樣區1因幼苗聚集度高而使族群呈集群分佈。 6.實驗室種子2到3週萌芽,萌芽率為47﹪及66﹪;野外約3至4週萌芽,萌芽率20﹪至30﹪。種子無休眠現象,落地後若無發芽,易腐爛失去活性。地面果實有5成以上被動物及昆蟲吃食利用,成熟完好果實比例小於3成。 7.由太魯閣櫟無性分株數於實生幼苗數及與主幹數的比例來看,陡坡、稜線或透光度低的生境,不利實生幼苗成長;而在地勢較平緩的生境,若土壤淺薄、保水性差、微氣候乾燥,太魯閣櫟還可自主幹基部萌蘗來更新族群。一般在陡坡稜線、岩石裸露率高的生境,或族群遭受重大干擾時,太魯閣櫟採無性系繁殖策略的比例較高,但若遇種子豐年,則有較多的種子苗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