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2 ℃
  • 降雨:30%

太魯閣國家公園烏頭翁與白頭翁生態及行為研究

  • 發布日期:99-03-17
  • 瀏覽數:3342
研究單位
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
作者
劉小如
白頭翁(Pycnonotus sinensis)及烏頭翁(Pycnonotus taivanus)是兩種在外形上極為相似的鵯科的鳥,兩者僅在頭部羽色上有顯著差異外,其鳴聲、行為、習性及生態需求,似乎並無明顯差異(徐1984,張1985)白頭翁分佈於亞洲東部,由中國大陸東南、海南島、琉球、至中南半島均普遍可見,烏頭翁則是台灣特有種(Rand and Deignan.1960)。這兩種鳥在台灣的分佈,根據 Hachisuka ﹠Udagawa(1950 ﹠1951)的報告指出,白頭翁當年的分佈是自北部蘭陽平原以西向南延伸至潮州、大武山一帶,生存於海拔高度1200公尺以下的西海岸。   而烏頭翁分佈於蘇澳以南的東南岸及台灣南端。近二十年來,隨著人口的不斷擴張,蘇花、北宜、北橫、中橫以及南迴公路的修建,而促使白頭翁分佈區域擴張。這種地理分隔的現象,幾乎已不復存 在,隨之發生的生態現象,則為白頭翁與烏頭翁重疊區之產生及雜交個體的發現。   根據七十八年度從事之太魯閣國家公園烏頭翁及白頭翁分佈調查時發現,這兩種鳥在太魯閣分佈重疊區中有很廣面的雜交現象,同時雜交產生的後代仍有繁殖能力。雜交以及白頭翁不斷入侵到烏頭翁分 佈地區中的現象,若長久持續下去極可能導致烏頭翁特有種的消失。因此,為瞭解這種在生物演化及保育上都重要的現象, 本計劃除繼續調查太魯閣國家公園及附近,此兩種鳥的分佈及活動範圍之外,並對兩者在棲地利用、食性偏好、鳴聲及求偶行為等上之異同進行初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