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6 ℃
  • 降雨:60%

太魯閣國家公園「陶塞溪、蓮花池和神秘谷」鳥類生態研究

  • 發布日期:99-03-17
  • 瀏覽數:1014
研究單位
師大生物研究所
作者
王穎、孫元勳
自民國76年11月至77年10月,在太魯閣國家公園東半部的陶塞溪、蓮花池和神秘谷等地區,研究鳥相 、棲息環境和混群現象做為日後經營及規劃之參考。初步結果顯示,本區計發現鳥種10目32科92種,其 中包括烏頭翁、冠羽畫眉、白耳畫眉、藪鳥、台灣藍鵲、小翼鶇、栗背林鴝、黃山雀、紫嘯鶇和深山竹 雞等十種特有種,小林雕、黃魚鴞和綬帶鳥等四種稀有種,以及迷鳥金鷹一種。  清晨(5∼8時)一般是白天鳥鳴最為活躍之時刻,然後隨時間而減弱,傍晚則又逐漸增高;就鳥種數之 月變化而言、全年以冬季最高,春季以後逐漸減少,夏季降到最低,秋季又逐漸上升。若依單位時間可 見鳥種數之月變化而論,除了四月是高峰期外,全年之變化相差不大,若就單位時間可見鳥雙數的變化 而言、則除11月外、全年變化亦相差且各地區間之變化亦然。  陶塞溪和花蓮池多人為活動干擾後之棲地,其鳥相之組成亦多相似,故此二區經常出現之鳥種以多 在開闊地活動的鳥種如山紅頭、小彎嘴、藪鳥、粉紅鸚嘴、白環鸚嘴鵯和綠繡眼之數量較多。相對地、 神秘谷之棲地組成與前二者相差較大,林相較鬱閉完整、其常見之鳥種多以小卷尾、綠畫眉、白耳畫眉 、大彎嘴、黑枕藍鶲等之數量較多。  為正確描述鳥種利用棲地之情形,9種棲地變數經多變量統計之因素分析後,可由產生的3個新因素 來代表,此3個因素共可解釋59.3%的原變數。第1因素和森林底層及灌芒地呈較大正相關此2因素和耕地 因子較成負相關,第3因素低草地較呈相關。由此3因素構成之因素空間,並由各鳥種的空間位置,可以 瞭解其棲地利用程度。  混群現象大約在9∼2月形成、在109個混群中,共觀查到25種鳥類。其中以繡眼畫眉出現的頻率最高 會形成混群之鳥種有時亦和同類群聚形成種群或不成群(單隻或成對)。混群大小隨時期而變,以早期最多 (平均38.5),晚期最小(平均12.5隻)。混群隻數以粉紅鸚嘴曾出現145隻最多,其次是繡眼畫眉82隻。本區 一次混群鳥種數在2∼7種,亦隨時期而異,以中期最多(4.08種)、晚期最少(3.0種)。一般而言,鳥種在移 動混群中有一定的相對位置。若依帶頭的群首種可分繡眼畫眉、紅山椒、山雀類、粉紅鸚嘴、竹鳥和白 耳畫眉等6類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