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2 ℃
  • 降雨:30%

太魯閣國家公園地理、地形及地質景觀調查

  • 發布日期:99-03-09
  • 瀏覽數:5188
研究單位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
作者
王鑫、黃麗珠、徐美玲、曾子卿、許玲玉、李桂華、茅彬菁
(1)地理位置  太魯閣國家公園預定區域經行政院內政部營建署會同有關機關,徵詢生態、地形、景觀等方面的專 家學者,初步擬定以太魯閣峽谷、立霧溪流域及其外圍山區為主,包括合歡山群、奇萊連峰、南湖中央 尖連峰、太魯閣大山及三棧溪流域等區域,佔地約948平方公里。北以多加屯山經南湖北山、南湖東峰、 比野巴宅之天然稜線為主,接波浪山經比利山、二子山、曉星山至清水山之天然稜線為界。  東以清水山經千里眼山,至立霧山的天然稜線,再由立霧溪口(太魯閣峽谷)連接新城山、偶屈山、北 加禮宛山的天然稜線為界。  南以奇萊連峰為主,東轉突宙山,經太魯閣大山,接立霧主山,再南轉帕托魯山,經嵐山,而東接 北加禮宛山。  西以合歡山、合歡西峰、合歡北峰的天然稜線,並取中央山脈北段的畢祿山、鈴鳴山至中央尖山等 主稜脊西側支稜為界。本區居花蓮、台中、南投三縣交界處,南北長約36公里,東西寬約42公里,乃中 央山脈的一部分。 (2)土地利用與社會經濟現況  區內除1.4%的山地保留區,分布於太魯閣、大同、大禮一帶的東側外,其餘皆為公有土地。公有土 地主要為國有林地,大部分劃歸林務局負責經營,少部分撥由行政院輔導會作林業施業、礦產開發及農 場經營。  國有林地多屬未開發的針葉林、針闊葉混合林、闊葉林及草生地等,因少有人為的破壞,尚保留自 然原始的風貌,另具獨特的地形景觀,使本區的登山、旅遊等活動,極具吸引。  供作農業使用的土地,分布於中橫公路兩側十公里內腹地較大之處,目前已開發的農業用地不到 1%,以西寶、竹村、蓮花池、梅園為主要據點,栽培梨、蘋果、水蜜桃、板栗、李、梅等溫帶果樹,及 甘藍、白菜、青花菜、結球萵苣、蕪菁等高冷地夏季蔬菜。  農業利用若選擇的環境適當,可增加經濟收益,並形成遊憩據點;惟若大規模開墾成農場,將導致 林木的大量砍伐,而影響水土保持,成為第二個梨山。  立霧溪流域礦產種類多,但蘊藏量不詳,以大理石、蛇紋石、白雲石、長石、金、錳、銅、鐵等為 主。行政院年前(七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曾會商決定, 國家公園區域內的景觀資源保育優先於礦產開 發,並停止受理申請探礦權及採礦權案件, 原有礦業權的展限,視過去採礦實績從嚴審核,無實績者一 律取消礦業權,對於有破壞景觀情事,令礦業權所有人限期改善,逾期未改善取消原設礦權。  本區內太魯閣峽谷入口的新城山礦場及屏風山下合歡金礦場,對生態景觀破壞極大,已引起重視。 前者大量開採石灰石、大理石,縱切整座新城山東北角,嚴重破壞自然景觀,並製造空氣污染。後者民 間礦權人計劃開闢一條長約50餘公里的礦業道路,以供運砂及採礦設施,目前已完成15公里,若任其繼 續開鑿,對區內景觀及生態體系的影響將更嚴重。  台灣電力公司擬在谷園及溪畔兩處另建發電廠,預計總發電量為25萬千瓦,約占(民國85年)全臺灣總發電量的0.45%,然對景觀的破壞觸目驚心。目前施工道路工程多橫切大理石峽谷,導致大量土石沿山壁崩 落,植被及瑰麗岩石多受其埋藏,且污染清澈溪水,淤塞河道。台灣電力公司接受各方的呼籲,已決定 取消谷園發電部分,將在谷園築霸攔截流水,並利用引水隧道,將水輸送到溪畔電廠。谷園壩築好後, 谷園至太魯閣一段河床恐將乾涸,雖然台灣電力公司擬自每天上午八時起至下午四時止,以每秒六立方 公尺流量放流, 使峽谷維持水流,供遊客觀賞,事實上,河床每天乾涸十六小時,每秒六立方公尺的放 流量,絕大部分將為河床吸收,很難看到水流,湍急的水勢將不復舊昔之浚利,大理石峽谷亦將因此遜 色不已。  人口主要集中於太魯閣口邊緣地區,共約500人,其餘零散分布於大禹嶺、洛韶、松莊、天祥、谷園 、蓮花池、竹村、梅園、大禮等處,多為泰雅族原住民與退除役榮民混合聚集區。  就業情況以農林漁牧的第一產業人口為最多,占全部人口的三分之二,其餘為第三級產業的商旅及 服務業。農林事業包括農作種植、果樹栽培、竹林撫育及禽畜飼養,以公營的西寶農場規模較大;觀光 服務業則以天祥的設備較齊全,其餘據點多屬小型商店,供應路過遊客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