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4 ℃
  • 降雨:40%

太魯閣國家公園布洛灣遺址第一次發掘報告

  • 發布日期:99-03-09
  • 瀏覽數:1424
研究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作者
劉益昌
台灣考古學的研究雖然已經有九十多年的歷史,但對於古代文化遺留的保存與維護,卻未受到國人重 視,尤其近年各種建設增加對遺址的破壞日益增加,筆者以為從學理的上而言每一個史蹟遺址的內涵都 代表一個群體對環境的處理和利用方式的總合,每一個處理和利用方式都可以說是一個「文化基因」。 動植物的滅絕會使大自然從它的基因庫中失去部分生物基因,同理遺址的破壞與擾亂也會使「文化基 因」失去或無法重組,而使得那個遺址所代表的歷史和文化網路部分因此無法解釋和連接,留下一段無 法彌補空白。 此次國家公園能在工程建設之前先進行考古遺址得發掘與保存,除了對古文化遺留具有保護的弁鄐吭n 外,並且建立了一套工程前事先進行救護考古的規範,事一件極有意義的事。 目前管理處擬於普洛灣台地上進行遊憩計畫,將對遺址造成損害,因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上台地遺址A區的範圍內劃為「史蹟保存區」,除了保存史前遺址外,並可規劃為現場展示的小型野外 博物館。 2.下台地遺址B區,儘可能以不破壞的原則興建停車場,興建之前應依法(文化資產保存法)將遺址可能 遭破壞的地區進行考古發掘,以有系統取得遺址的資料。 3.應繼續進行國家公園內考古遺址系統化的研究,以便建立公園內史前文化史,擴展公園文化資源,尤其 目前公園文化資源相當缺乏,更應加速進行系統化的研究。 4.應從速研究泰雅族舊社,雖然今日國家公園以無泰雅族聚落,但是泰雅族無疑是國家公園內最重要的人 文景觀,他們在公園內生息的過程,是整個公園早期環境變遷的一部份,可以藉著考古學者對於泰雅族 舊社的研究了解族群移動,文化內涵及其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從而建立區域完整的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