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3 ℃
  • 降雨:60%

太魯閣國家公園水棲昆蟲相及相關生態研究

  • 發布日期:99-03-04
  • 瀏覽數:1659
研究單位
花蓮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作者
黃國靖
很多人都知道昆蟲這種生物,因為牠們生活在地球之時間比我們人類還要久呢!人們都聽過已經滅絕的恐龍!牠們在地球發生的時期約距今3千5百萬年前之侏羅紀時期,而昆蟲出現的時期,距今約2億5千萬年前,而且現今已發現之昆蟲種類約佔動物種類3/4。雖然我們現在常見之昆蟲,大部份都是生活在陸地,如人們熟知的蝴蝶、蛾類、甲蟲、蝗蟲、蟑螂、臭蟲和蚊蠅等,那是因為其型態結構和演化的結果。但其中仍有部份昆蟲是屬於水棲昆蟲,所謂水棲昆蟲,就是在牠們的生長發育過程中,即卵期、幼蟲期、蛹期及成蟲期中,至少有一個時期是必需在水中完成的。因此有些水棲昆蟲是一生都在水中生活;有些則是幼期在水中生活,成蟲期則為陸生,待交尾後,雌蟲再把受精卵產入水中。  水棲昆蟲約有30,000種(Cheng,1976),佔全部昆蟲種類百分之三(Merritt Cummins,1996)。水棲昆蟲除上述生長時期有不同棲息場所外,不同種類之水棲昆蟲,因其型態結構,取食習性,和對水質需求有所不同,故水棲昆蟲棲息場所亦有所不同,如水流較為緩慢之湖泊、池沼和水田等靜水流域,或水流較為急速之山澗、溪流和河流等 流水水域。此外,因為各種水棲昆蟲對水質之忍受性不同,一般分為耐污濁種和不耐污濁種,故可藉族群結構之改變以獲知水質狀況。  過往溪流河川水質監測是利用昂貴儀器之專業物化測量方法,自從生物指標(biotic index)觀念產生之後,水質評估不再全賴各類物化條件的測量,而是利用河川中各類生物(如藻類、水生植物及各種底棲大型無脊椎動物),作為評估河川污染之指標生物(bio-indicator)。因為河域中所棲息之各種生物,各有其適宜之生存環境,特別是水生生物的種類及分布與水質有密切關係。而本研究是以水棲昆蟲作為指標生物監測水質狀況,並藉生物指標研究調查工作,促使水質監測工作普及化,提昇國人生態保育觀念及環境意識,並能著實推行本土資源教學之目的。此外,提供中小學學校單位事基礎生物研究之方向,進而利用戶外教學以激發學童之研習興趣。  立霧溪流域的水棲昆蟲,經兩年多的調查研究,共發現9目52科88屬107種;其中部分種類的種名還不能確定,主要原因是台灣本地水棲昆蟲的幼期分類資料並不十分完整。立霧溪主流中的水棲昆蟲種類數及個體數並不多,水棲昆蟲種類最多的採樣站,亦只有25種;族群密度方面,平均一平方公尺約有一百多隻個體,主要原因是湍急水流帶來大量泥沙,因而限制水棲昆蟲的棲息;例如呼吸作用、取食,運動及固著皆因細沙的沉積而受到影響。相對的,立霧溪支流的水棲昆蟲相就十分豐富,如神秘谷的砂卡礑溪、洛韶附近的支流,其水棲昆蟲種類最多的採樣站,種類數可達七、八十種;個體數方面,一平方公尺可達三千多隻。差異在於支流的水域環境,其水質清澈,沖沙量低,且沿岸處有較豐富的植被,能提供水棲昆蟲合適的棲息場所。  此外,利用水棲昆蟲生物指標評估立霧溪的水質狀況,結果發現除下游砂卡礑溪調查站外,主流中各調查站之水質狀況較上游的調查站為差,主要原因並不是有機物質的污染,而是環境的物理因素,即水中的沖沙量太大,造成溪水混濁、細沙等懸浮顆粒過多、河床底質被細沙覆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