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4 ℃
  • 降雨:60%

太魯閣國家公園聚落附近野生動物族群之經營管理

  • 發布日期:99-03-01
  • 瀏覽數:718
研究單位
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
作者
林曜松
近年來,屢聞太魯閣國家公園域內聚落的蔬果作物,受到獼猴與山豬等野生動物的侵擾為害,導致住民收益受損。究竟國家公園內野生動物的族群量是否過高?是否對作物造成為害?為害程度為何?如 何解決人與動物間的衝突?目前缺乏相關的資料與研究。本計畫以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松莊、蓮花池、梅園與竹村四聚落為對象,進行訪問與調查,針對上述問題進行分析與討論。 野生動物的族群量是否過高: 在國家公園成立之初,曾進行區域內的動物相調查,但未能對動物族群量進行監測。由於缺乏在此之前的動物族群資料,無從比較現今的動物是否過多,故僅能調查獼猴與山豬族群目前的狀況。 受到地形與人力的限制,僅能對通往四聚落之步道沿線與聚落附近進行調查。四處山豬族群的相對數量,以蓮花池與梅園兩地較高,竹村次之,松莊較少;獼猴的相對量以蓮花池與竹村較高,松莊次 之,梅園較少。 野生動物所造成之為害的程度為何?原本擬由四處的果菜園中選取調查樣區,追蹤作物成長結實期受害與收成的情形,分析易受害的作物種類,受害的程度,及動物為害的時空特性。但因未能取得現場的協助與相關資料,以致無法進行定量的分析,而僅能利用訪問與調查結果,作定性的描述。 四處受到山豬為害的程度,以梅園較為嚴重,蓮花池次之;受到獼猴侵擾的情形,則以竹村較為嚴重,蓮花池與松莊次之。山豬會破壞菜園,傷害果樹,挖食竹筍;獼猴則是取食侵擾果園作物。聚落邊 緣的果園易受獼猴的侵襲;山豬由於是夜行性的動物,所以會侵入聚落中心的菜園。而聚落中的雜林、芒草與廢耕地,更易成為山豬棲身躲藏之處。 這四個聚落固然受到野生動物的侵擾,但這並不完成表示動物的數量過多。實際上,聚落人口流失,人力不足,住民年齡結構老化,聚落荒蕪等現象,減低了動物對聚落的畏懼。而住民將果園闢在人力難及的山坡地,除其合法性堪議外,也使之易受動物的為害。 如何解決問題? 任何的衝突,一定是甲乙雙方在爭一項事物。要化解衝突,也需由這三者身上著手:除去甲方,乙方,或除去兩者所爭之物。在此,住民與動物相爭的是蔬果作物。化解衝突的方法,可將人移出,將動 物移出,或是消除爭執點,而使兩者共存。三種方法中以後者較切合實際。 要求人與動物的共存,可採用:限量捕捉動物,設置驅趕驚嚇動物之設施,控制動物生殖,設置圍網柵欄,追蹤驅趕動物,賠償補助農民,改變作物種類與耕作方式,為動物提供替代食物,輔導住民改 善生計等方式,以控制動物的數量,降低聚落與作物對動物的吸引力,減低住民在經濟上對作物收成的依賴。 在國外處理國家公園與保護區中獼猴與山豬為害的例子中,管理單位皆以生態保育為原則與最終目的,尤其重視長期的研究與監測,以評估經營管理工作的成效,並作為檢討與修正方法的依據。這些工 作應由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專人員規劃與執行,才能確保事權的統一,業務的持續與資料的完整。 國家公園與住民間的和諧關係,是確保國家公園保育業務推動的最大助力。研究中發現,住民對野生動物為害問題的抱怨,是長久以來與國家公園不和關係及不滿情緒的一種表現與發洩。以治標的方法 暫時解決眼前的動物為害問題,而不誠摯的與住民協調溝通,以求治本,未來仍會不斷地發生其它的問題與衝突。希望國家公園能有積極的作為,將住民內納入自然資源保育與管理的系統中,確實達成國家公園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