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道簡介 查詢目前步道開放狀況
綠水步道原是合歡越嶺道的一部份,由於此段古道路況良好,景觀及生態皆相當豐富,因此國家公園管理處將它規劃成步道。路徑寬約2公尺,大致維持日治時期合歡越嶺道的寬度,全線平緩易行,是條老少皆宜的景觀步道。
步道入口位於綠水地質地形展示館旁,茂密的森林、斷崖地形、岩生植物、人文遺跡都是其特色。綠水步道可以體驗太魯閣國家公園的人文特色,也可以觀察步道上特殊的植物生態。走在這條具人文歷史價值的步道上,有如走在先人的足跡上,讓人引發思古之情。
站在斷崖上,可俯瞰立霧溪谷與綠水河階。各種岩生植物,在岩壁上展現堅毅的生命力,其中太魯閣櫟更是台灣珍貴稀有的植物。
綠水步道,綠水曾是太魯閣族人的陀優恩部落,現今的地質地形展示館,早年相繼作為花蓮縣政府太魯閣風景區管理所、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及太魯閣警察隊的辦公室。綠水步道一般從綠水管理站出發,在步道後段與產業道路相銜接,最後於合流露營區附近回到中橫公路。
歷史人文
綠水步道原是合歡越嶺道的一部份,合歡越嶺古道,距今約三百年前,太魯閣族人翻越中央山脈定居立霧溪沿岸時,依靠部落間的社路相互聯繫。
日本發動的太魯閣戰役,就是沿著社路攻打太魯閣族人,太魯閣戰役之後,日人繼續清理道路並在沿線紛紛設置軍警駐在所、教育所,以達到操控太魯閣地區的目的。
1927年太魯閣峽獲選為台灣八景之一,1932年花蓮港廳與台中州分別著手合歡越道路踏查,1935年2月從花蓮港廳至台中州霧社路段終於暢通,此路線改稱為合歡越嶺道路。
其中從合流到綠水這段古道,由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整修為綠水步道,保留了大部分古道的路跡。
第一站 綠水地質地形展示館
綠水步道的入口位於綠水地質地形展示館旁,前往綠水步道之前,可至展示館參觀,並蒐集相關資料再出發。
綠水地質地形展示館展示內容包括有台灣的形成、板塊運動、太魯閣峽谷的形成、河階地的形成、岩石褶皺、斷層、節理等地形、岩石的礦物構造等。
第二站 樟樹林
步道上的樟樹林下時常散發著一股清香,樟樹可以提煉樟腦、無煙火藥、甚至木材可提供建材用途廣泛,從清領到日治時期,是爭相採伐的對象。它不僅造就了早期台灣的經濟發展,卻也為了爭奪樟樹,而引發許多征戰。
原本台灣低海拔大片的原生樟樹林,歷經百年的浩劫後,已所剩無幾。綠水步道的樟樹林,應是民國4、50年代的造林。
第三站 小吊橋
穿過樟樹林之後不遠,有兩條緊鄰的無名小溪,久旱不雨時,溪水經常乾涸。小吊橋橫過小溪,長僅十餘公尺,兩岸林蔭鬱密幽靜。吊橋一端有三顆巨石,其上分別刻上變質砂岩、綠色片岩、變質礫岩,可在此認識這三種岩石。
第四站 小山洞
小山洞長約三十公尺,如果沒有帶手電筒,扶著山壁行走,約在山洞中段,對面洞口光線就可以透進來。小山洞並非合歡越嶺道原有的,而是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為方便遊人行走所開鑿。走出洞口,一片大理石斷崖矗立著,古道與現代的中橫公路在斷崖上下方並列,古今道路在此形成強烈對比。
第五站 斷崖
步道橫切過斷崖,站在斷崖上視野開闊,中橫公路在腳底下穿過,立霧溪在此有一個大轉彎,形成曲流地形,向西可以眺望不遠處的綠水管理站座落在河階地上;向東則合流露營區就在立霧溪與公路中間。
此段的植物受到地形的環境影響幾乎都是幾乎都是岩生植物,包括台灣蘆竹、太魯閣櫟、車桑子、萬年松、卷柏等,甚至還可見到從中高海拔下降到此生長的台灣刺柏,這是因為此地岩石的環境造成中高海拔植物下降生長的特殊現象。
第六站 弔靈碑
步道上弔靈碑是日治時期留下的石碑,由整塊原石刻成,碑文上有「弔靈」二字,並刻有四名日本警察的名字,年代從大正五年至大正十一年,應是紀念當年殉職的警察所立。
弔靈碑的存在,也可證明此路為古道的一部份。
第七站 產業道路
步道末端接到一條寬闊的產業道路,往下走即可到中橫公路。產業道路為向陽坡面,生長的植物大多是喜嗜陽光的陽性植物,包括構樹、血桐、野桐、九芎、羅氏鹽膚木、山黃麻、小葉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