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道簡介
沿著中橫公路到達燕子口,立霧溪峽谷在此變得更狹窄了,從這裡向西延伸到慈母橋,是立霧溪峽谷最膾炙人口的一段。燕子口步道從燕子口到靳珩橋,途中可欣賞太魯閣峽谷、壺穴、湧泉、印地安酋長岩等景觀。
而靳珩公園是為了紀念中橫公路開闢期間,不幸犧牲的靳珩段長所建,公園中有靳珩段長塑像、合流工程處殉職員工紀念碑、及小型商店,而商店外的觀景平台,則是欣賞印地安酋長岩最佳的位置。燕子口步道可說是一條兼具地形、生態與人文特色的步道。
燕子口步道現有簡易的人車分道設施,惟路面狹窄,請注意安全。
歷史人文
靳珩公園是為了紀念中橫公路開闢期間,不幸犧牲的靳珩段長所建,公園中有靳珩段長塑像、合流工程處殉職員工紀念碑、及小型商店,而商店外的觀景平台,則是欣賞印地安酋長岩最佳的位置。燕子口步道可說是一條兼具地形、生態與人文特色的步道。
地質簡介
燕子口的地形是立霧溪水歷經久遠的歲月所切割雕琢出來的,像印地安酋長岩即是其中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佳作;石灰岩崖壁上的壺穴,並非是燕子鑿出來也不是燕子窩,是地下水出口和立霧溪水侵蝕所造成的,燕子們於其間覓食嬉戲,因而得名。
第一站 壺穴
燕子口對岸山壁有許多洞穴,這即是「壺穴」,是燕子口最具特色的地形景觀。
壺穴的形成有兩種,一種是地下水的出口,地下水在飽和的狀態時,便會從岩縫中滲出,久而久之就將岩石裂縫溶蝕成一個個的洞穴,大雨過後,有時還可觀察到一條一條水柱從岩洞中湧出,這即是「湧泉」。另一種形成的原因是立霧溪水侵蝕出來的。立霧溪在發育的過程中,湍急的溪水有時受到阻礙便形成漩渦,漩渦水流帶動河沙,不斷淘蝕岩壁,經長久的歲月後就形成壺穴地形了。
如何分辨這兩種壺穴呢?一般而言,經立霧溪水淘蝕所形成的壺穴,開口幾乎都朝向上游;而地下水溶蝕而成的壺穴,其開口大致都是朝向下游。
第二站 靳珩公園
從燕子口往西行約三百公尺處的靳珩橋,橋跨立霧溪支流魯丹溪。民國47年中橫公路闢建期間,靳珩段長巡視橋樑工程時,被地震落石擊中所站的木板橋,因此墜入溪谷不幸殉職。後人為紀念他,除將新建的橋取名為靳珩橋,並在橋旁建靳珩公園,公園中有他的塑像,亦有經國先生所撰立的碑文。
靳珩橋原是圓孔水泥橋,造型相當優美,可惜於民國86年8月29日安珀颱風來襲,當夜雨量超過1000毫米,山洪爆發,將靳珩橋沖毀。靳珩公園為魯丹溪及立霧溪交會處的高地,最高點上立有一尖柱狀之公路局合流工程處殉職員工紀念碑,以茲紀念中橫公路施工期間合流工程處殉職員工。
第三站 印地安酋長岩
從靳珩公園觀景平台朝立霧溪對岸望去,有一巨大的大理岩突出於立霧溪中,仔細觀察巨石,儼然是人像的側面,眼凹、鼻樑、下巴、酒窩都清晰可辨,加上上方稀疏著生的植物,二者搭配一看則像是戴著羽冠的印地安人,維妙維肖,著實令人稱奇。
這並非石雕家所創作,而是立霧溪水歷經久遠的歲月所雕琢出來的。立霧溪水有如雕刀般,在立霧溪中創作出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作品。
第四站 錐麓斷崖
位在燕子口和九曲洞之間,是一片垂直陡立的大理石峭壁,寬約1200公尺,海拔高約1100公尺。從公路上隔溪對岸是錐麓斷崖,是立霧溪切穿三角錐山之稜所形成的深窄直立的斷崖。
斷崖下的公路有一段寬闊的路面,可以停車賞景;在此仰望斷崖,幾乎看不到斷崖頂端,岩壁將天空夾成一條細縫,景觀雄壯奇特,壁上光禿一片,只有少數岩生植物攀附在岩中,更加顯得錯綜崢嶸,氣勢不凡。
斷崖上的錐麓古道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惟一的史蹟保存區,是合歡越嶺古道殘存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