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手機版選單
search
搜尋
  • 太魯閣
  • 太魯閣峽谷
  • 國家公園
  • 布洛灣吊橋
  • 進階搜尋
分享
  • Facebook
  • Plurk
  • Twitter
  • line
  • Email
  • 最新消息
    • 最新消息
    • 0403震後重建專區
    • 公路步道開放
    • 當季活動
    • 活動回顧
    • 常見問題
    • 相關連結
  • 遊憩資訊
    • 太魯閣概述
    • 旅遊指南
    • 遊憩景點
    • 步道探訪
    • 服務中心
    • 建議遊程
    • 地圖資料
    • 遊客須知
    • 無障礙旅遊
    • 登山可通訊參考點
  • 生態保育
    • 自然觀察
    • 生物多樣性
    • 區域特色
    • 研究調查報告
    • 保育工作
    • 保育志工
    • 生物多樣性資料庫
  • 環境教育
    • 地景介紹
    • 給老師的話
    • 環境教案
    • 環教剪影
    • 環教學習單
    • 解說志工
    • 環教預約
  • 歷史文化
    • 太魯閣史話
    • 人物訪談
    • 太魯閣原住民
    • 夥伴關係
    • 社區工坊
  • 為民服務
    • 管理處簡介
    • 處長專區
    • 政府資訊公開
    • 單一窗口
    • 表單下載
    • 與民有約
    • 檔案應用專區
    • 重大政策
    • 雙語詞彙
    • 問卷調查
    • 線上報名
    • 生態檢核專區
  • 影音專區
    • 文宣出版品
    • 照片寫真
    • 影片欣賞
    • 桌布下載
    • 電子書
    • 即時影像
  • 其他
    • 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 資訊安全政策
    • 網站維護管理規範
    • 隱私權政策
    • 就業資訊
    • 太魯閣FaceBook粉絲團
    • 太魯閣Youtube影片
    • 太魯閣Flickr相簿
熱門關鍵字
  • 太魯閣
  • 太魯閣峽谷
  • 國家公園
  • 布洛灣吊橋
上方連結
  • 回首頁
  • 網站導覽
  • English
  • 日本語
  • RSS
下方連結
  • 民意信箱
  • 隱私權政策
  • 資訊安全政策
  • 網站維護管理規範
  • 政府資訊公開
  • 個人資料保護窗口
  • 就業資訊
  • 政府資料開放宣告
  • 政府分類檢索
  • facebook
  • youtube
  • flickr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全球資訊網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全球資訊網

天氣預報
  • 氣溫:27 ℃
  • 降雨:20%
上方連結
  • 回首頁
  • 網站導覽
  • English
  • 日本語
  • RSS
translate
  • facebook
  • youtube
  • flickr
字級
  • 小
  • 中
  • 大
分享
  • Facebook
  • Plurk
  • Twitter
  • line
  • Email
  • 最新消息
    • 最新消息
    • 0403震後重建專區
    • 公路步道開放
    • 當季活動
    • 活動回顧
    • 常見問題
    • 相關連結
  • 遊憩資訊
    • 太魯閣概述
    • 旅遊指南
    • 遊憩景點
    • 步道探訪
    • 服務中心
    • 建議遊程
    • 地圖資料
    • 遊客須知
    • 無障礙旅遊
    • 登山可通訊參考點
  • 生態保育
    • 自然觀察
    • 生物多樣性
    • 區域特色
    • 研究調查報告
    • 保育工作
    • 保育志工
    • 生物多樣性資料庫
  • 環境教育
    • 地景介紹
    • 給老師的話
    • 環境教案
    • 環教剪影
    • 環教學習單
    • 解說志工
    • 環教預約
  • 歷史文化
    • 太魯閣史話
    • 人物訪談
    • 太魯閣原住民
    • 夥伴關係
    • 社區工坊
  • 為民服務
    • 管理處簡介
    • 處長專區
    • 政府資訊公開
    • 單一窗口
    • 表單下載
    • 與民有約
    • 檔案應用專區
    • 重大政策
    • 雙語詞彙
    • 問卷調查
    • 線上報名
    • 生態檢核專區
  • 影音專區
    • 文宣出版品
    • 照片寫真
    • 影片欣賞
    • 桌布下載
    • 電子書
    • 即時影像
  • 其他
    • 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 資訊安全政策
    • 網站維護管理規範
    • 隱私權政策
    • 就業資訊
    • 太魯閣FaceBook粉絲團
    • 太魯閣Youtube影片
    • 太魯閣Flickr相簿
搜尋
search
搜尋
  • 太魯閣
  • 太魯閣峽谷
  • 國家公園
  • 布洛灣吊橋
  • 進階搜尋
熱門關鍵字
  • 太魯閣
  • 太魯閣峽谷
  • 國家公園
  • 布洛灣吊橋
分眾導覽
  • 學校師生
  • 社區居民
導覽任意門
  • 最新消息
  • 活動訊息
  • 遊憩資訊
  • 推薦景點
  • 為民服務
  • 與民互動
  • 日出
  • 更多
:::
影音專區
  • 文宣出版品
  • 照片寫真
  • 影片欣賞
  • 桌布下載
  • 電子書
  • 即時影像
:::
  • 首頁
  • 影音專區
  • 文宣出版品

文宣出版品

_
網頁功能
  • [開啟懸浮視窗]列印內容
單元查詢
  • 峽谷山徑二十里—內太魯閣警備道路
      地形險峻的太魯閣,群山拔地而起,如樹狀般的立霧溪主支流,劃過山的肌理,造就出斷崖與深谷,也形成平緩的河階地。看似平靜卻奇險的廣大山域裡,鬱鬱蒼蒼,野生動物與植物在此自然演育,而人也在這豐饒的山林中享用自然的賜予,代代生存延續。   遠從一千多年前的十三行文化普洛灣類型人群、三百多年前的太魯閣族人及至現代,人在太魯閣這片高山深谷的活動就未曾停歇過。除了原民走出的山徑之外,百年前曾經有計畫性、且大規模的在太魯閣的高山峽谷中開路,這可說是以現代工程技術在太魯閣開路的開端。   當時的臺灣總督府為了治理山區部落,以先進的工程技術開山架橋,在太魯閣立霧溪流域修建綿密的警備道路,直驅立霧溪流域各原民部落,更設置不同層級的警備機關。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便以百年前臺灣總督府在太魯閣修建的警備道路為主題,出版「峽谷山徑二十里—內太魯閣警備道路」解說叢書。本書主要內容,為1914至1934間臺灣總督府於太魯閣地區逐次修建的警備道路歷史與發展,從太平洋濱的新城進入立霧溪流域到當時位於合歡山的花蓮港廳與臺中州界,包括從初期為了監視而開的隘勇線、警備道路主線及各支線,到末期以發展觀光為目的的合歡越嶺道。   本書是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研究成果編輯而成的叢書,作者金尚德先生團隊實際踏查古道遺跡,蒐羅許多歷史照片、古地圖等資料,最終完整呈現當時的道路修建,沿線橋樑、警備機關的設置,以及在歷史洪流中的變革等內容。特別的是以古地圖為底,將當時的警備道路系統繪製於地圖中,並設計成書衣形式,方便讀者閱讀參考。此外書中還呈現不少古今對照影像,而研究團隊於踏查過程中,更有不少珍貴的發現。   太魯閣山高谷深,而百年前的古道就深藏在密林與斷崖之中,有的迄今仍在使用,有的則已淹沒在自然力量的遞變之中,每一時期的道路,都娓娓訴說著時代發展的點滴。本書完整呈現百年前被遺忘許久的太魯閣警備道路系統,詳實記錄典藏這段深藏在太魯閣群山中的歷史,也為太魯閣填補上一大塊的歷史拼圖。
  • 合歡山史話
      自康熙24年(1685年)起,首任臺灣府知府蔣蘊英主修的《臺灣府志》,這本描述了臺灣島初入大清版圖之海上疆域的方志上,一座名為「合歡山」的山峰,首次出現於歷史文獻中,但卻將「合歡山」描述在雪山山脈一帶,「合歡山」空有其名,是對未知事物的想像。   此後再經過了將近225年,明治43年(1910年),臺灣總督府番務本署技師野呂寧,終於正式首登並以三角測量與經緯儀,為日後並延續今日的「合歡山」下了科學的正式定論。自清代以來的謎樣地理空間,轉換為現實山頭,定位在地圖的表面。   但「合歡山」的涵義,卻遠比地圖上的三個文字還深廣。1914年太魯閣戰爭時期所開闢的道路旁,「合歡山」具有軍事上的樞紐地位;在治理時期的攬勝及登山、健行、滑雪風潮中,具有遊憩的意義;在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之後,兼具有物種保存及地景保育的功用;在歷史上保存下來的文史遺跡中,又隱含文化資產的重要意義。數百年來山上空間與山下社會的互相交織,讓合歡山成為太魯閣國家公園重要的文化資產。   因此,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邀請在太魯閣國家公園踏查30餘年的文史工作者金尚德先生,透過實地田野調查及史料爬梳,將數百年來合歡山文明化的互動過程,輔以流暢文字及古今照片,述說合歡山的歷史與文化脈絡。
  • 太魯閣世界自然遺產-臺灣造山運動史
    緣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1972年11月16日通過《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對於世界上具有「傑出普世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資產登錄為世界遺產名單。所謂「傑出普世價值」意味其自然或文化特徵是極為特別的、足以跨越國界與時空,重要性能獲得當代及未來人類社會的高度認同、具有普世性的保存價值。截至2020年5月,已登錄總數達到1121處,包括文化遺產869處、自然遺產213處、複合遺產35處;跨國遺產39處;列入瀕危名單53處。目前,世界遺產公約193個締約國中,有167個國家擁有世界遺產。 世界遺產分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複合遺產三類,內涵如下。 文化遺產: 文化紀念物、建築群和歷史場所,足以體現人類歷史的重要階段。 自然遺產: -在美學或科學上具備傑出普世價值,由自然與生物成因或多種成因構成。 -地質或地文成因構成可明確描繪的區域,此區域就科學或保育角度而言為具有傑出普世價值、受威脅之動植物物種的棲地。 -自然景點或可明確描繪的自然區域,在科學、保育或天然美景上具有傑出的普世價值。 複合遺產: 部分或全部符合上述文化遺產及自然遺產條件者,可視為複合遺產。 設立「世界遺產」的目的是向全球呼籲世界遺產的重要性,要求各國應負起保護該國「顯著具備普世價值的自然及文化遺產」的責任,使其免於損壞之威脅,共同維護人類共有之資產。 臺灣身為地球村的一員,對於境內重要的自然與文化遺產,自有經營管理的責任及義務,同時,「世界遺產」登錄工作也能帶動許多前瞻性的保存維護觀念,為使國人能與國際同步,並且吸收最新文化資產存續與維護觀念,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2年改制文化部)於2002年初,陸續徵詢國內專家學者並函請縣市政府及地方文史工作室提報,共同推薦國內具有「世界遺產」潛力發展的名單。隨後召開的評選會議,選出11處具有世界遺產潛力發展點,「太魯閣國家公園」因其傑出的地質與地貌,獲列臺灣世遺潛力點之首。 2002年底,文建會邀請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ICOMOS)副主席西村幸夫、日本ICOMOS副會長杉尾伸太郎與澳洲建築師布魯斯‧沛曼等教授來臺現勘各潛力點後,再增加玉山國家公園1處,並於2003年正式公布12處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太魯閣國家公園因為海拔高度變化很大,其中有將近六分之一的面積被3000公尺以上的高峰所佔據,其中27座山峰更名列臺灣百岳,由太平洋海岸的立霧溪沖積扇平原經中低海拔的闊葉林、混生林、高山草原一直到近乎苔原的南湖圈谷,無論氣候、地形和植物分布都相當的複雜,又因高山峻嶺的地理阻隔,形成生殖隔離作用,而孕育出多種特有或稀有生物。此外,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對自然生態的保育之下,各處原始森林或原生植被都能維持原有樣貌,不僅讓棲息其中的動物種類及其數量上都相當豐富,彼此間亦有互相依賴的關係,造就豐富且多樣的臺灣原始生態。 綜合來說,太魯閣國家公園能獲列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的首選,除了保留原始生態的珍貴性,具備世界級的地質景觀之外,而且是當代造山運動研究重點區域,更是入選的主因。 結語: 臺灣位在地球板塊最活躍的碰撞造山帶上,雖然處於地震颱風頻繁的環境,但大自然的力量也造就了多采多姿的絕美地景,高聳的山脈、熱帶冰河遺跡、壯麗的大理岩峽谷、陡峭的礁岩海岸、平坦的立霧溪三角洲平原。這些具有傑出普世價值的「太魯閣國家公園」地質與地景是其他地區難得可見的特色,也是臺灣最具世界遺產的潛力點。
  • 覽碑懷古—東西橫貫公路另頁史實
    中橫公路開通已然過了一甲子,盤點中橫沿線的碑刻,經過調查發現,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計有碑23處、摩崖18處、題匾27處、楹聯7處,本書中橫碑刻僅擇47處署名的碑刻詳加介紹。每處碑刻的形式、規格尺寸、年代、書體(篆、隸、草、行、楷書)、釋文(書寫的內容)、款文(撰文者、書寫者、立碑者與立碑時間)、印文(書寫者用印的內容)。並詳註碑刻位置和碑刻概況,再簡介撰文者與書寫者的背景及其書藝、文學造詣等,最終由書法名家進行書法藝術的賞析。期待透過本書可以帶領大家遊賞太魯閣時,可循著中橫公路訪碑、讀碑及賞碑,探索昔日中橫開拓的脈絡及見證歷史,並可藉此欣賞傳統碑刻文化及書法藝術之美。
  • 立霧注
        百年來,在歷史因緣際會之下,不同族群來來去去,促使太魯閣地區的交通與道路的變遷,激盪出許多深具傳奇性的精采故事,但隨著歲月流逝,許多山徑古道、車行公路或淹沒於荒煙蔓草間,或崩毀消失,而不同族群所留下的印記,也因人事更迭,散佚各處,如同四散的拼圖等待拼湊。     本書經過實地踏查、訪談耆老,並從繁雜的文獻史料及珍貴老照片中,抽絲剝繭找出許多不同以往的視角,呈現太魯閣百年來與交通道路相關的精采過往,如日治時期著名的植物學家早田文藏與佐佐木舜一、畫家鹽月桃甫,進入太魯閣採集植物、采風,還有當時就讀教育所的太魯閣孩子們的遠足、休學旅行及運動會等探訪行程,另有國立公園、部落遷移、產金道路、落腳中橫的居民、中橫健行隊、白楊施工道路、國家公園設置後的中橫等等。     期待透過作者鮮活生動的文字及珍貴的老照片,帶領大家探尋太魯閣這方水土往日的人、事、地、物的遷移,從庶民的角度探知,昔日不同的族群在太魯閣山林間從事採集調查、旅行采風、就學遠足、搬遷、築路、落腳定居、工作等日常點滴。
  • 太魯閣世界自然遺產-臺灣造山運動史(摺頁)
    緣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1972年11月16日通過《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對於世界上具有「傑出普世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資產登錄為世界遺產名單。所謂「傑出普世價值」意味其自然或文化特徵是極為特別的、足以跨越國界與時空,重要性能獲得當代及未來人類社會的高度認同、具有普世性的保存價值。截至2020年5月,已登錄總數達到1121處,包括文化遺產869處、自然遺產213處、複合遺產35處;跨國遺產39處;列入瀕危名單53處。目前,世界遺產公約193個締約國中,有167個國家擁有世界遺產。 世界遺產分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複合遺產三類,內涵如下。 文化遺產: 文化紀念物、建築群和歷史場所,足以體現人類歷史的重要階段。 自然遺產: -在美學或科學上具備傑出普世價值,由自然與生物成因或多種成因構成。 -地質或地文成因構成可明確描繪的區域,此區域就科學或保育角度而言為具有傑出普世價值、受威脅之動植物物種的棲地。 -自然景點或可明確描繪的自然區域,在科學、保育或天然美景上具有傑出的普世價值。 複合遺產: 部分或全部符合上述文化遺產及自然遺產條件者,可視為複合遺產。 設立「世界遺產」的目的是向全球呼籲世界遺產的重要性,要求各國應負起保護該國「顯著具備普世價值的自然及文化遺產」的責任,使其免於損壞之威脅,共同維護人類共有之資產。 臺灣身為地球村的一員,對於境內重要的自然與文化遺產,自有經營管理的責任及義務,同時,「世界遺產」登錄工作也能帶動許多前瞻性的保存維護觀念,為使國人能與國際同步,並且吸收最新文化資產存續與維護觀念,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2年改制文化部)於2002年初,陸續徵詢國內專家學者並函請縣市政府及地方文史工作室提報,共同推薦國內具有「世界遺產」潛力發展的名單。隨後召開的評選會議,選出11處具有世界遺產潛力發展點,「太魯閣國家公園」因其傑出的地質與地貌,獲列臺灣世遺潛力點之首。 2002年底,文建會邀請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ICOMOS)副主席西村幸夫、日本ICOMOS副會長杉尾伸太郎與澳洲建築師布魯斯‧沛曼等教授來臺現勘各潛力點後,再增加玉山國家公園1處,並於2003年正式公布12處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太魯閣國家公園因為海拔高度變化很大,其中有將近六分之一的面積被3000公尺以上的高峰所佔據,其中27座山峰更名列臺灣百岳,由太平洋海岸的立霧溪沖積扇平原經中低海拔的闊葉林、混生林、高山草原一直到近乎苔原的南湖圈谷,無論氣候、地形和植物分布都相當的複雜,又因高山峻嶺的地理阻隔,形成生殖隔離作用,而孕育出多種特有或稀有生物。此外,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對自然生態的保育之下,各處原始森林或原生植被都能維持原有樣貌,不僅讓棲息其中的動物種類及其數量上都相當豐富,彼此間亦有互相依賴的關係,造就豐富且多樣的臺灣原始生態。 綜合來說,太魯閣國家公園能獲列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的首選,除了保留原始生態的珍貴性,具備世界級的地質景觀之外,而且是當代造山運動研究重點區域,更是入選的主因。 結語: 臺灣位在地球板塊最活躍的碰撞造山帶上,雖然處於地震颱風頻繁的環境,但大自然的力量也造就了多采多姿的絕美地景,高聳的山脈、熱帶冰河遺跡、壯麗的大理岩峽谷、陡峭的礁岩海岸、平坦的立霧溪三角洲平原。這些具有傑出普世價值的「太魯閣國家公園」地質與地景是其他地區難得可見的特色,也是臺灣最具世界遺產的潛力點。
  • 峽谷布洛灣
    太魯閣峽谷是立霧溪切穿厚層大理岩所形成的地形,從燕子口到慈母橋,短短約6公里的路程是峽谷地形最精華的路段,途中還有包含靳珩橋、錐麓斷崖、福磯斷崖、流芳橋、九曲洞等,都是峽谷中經典的景點。 布洛灣則是太魯閣峽谷東側的河階地,分上、下二臺地,原是太魯閣族部落,布洛灣是族語「追蹤獵物」的意思。現今下臺地有太魯閣族工藝文物展示館、環流丘步道、布洛灣吊橋,並設有布洛灣管理站;上臺地則是山月村,提供遊客食宿服務。
  • 峽谷布洛灣(Taroko Gorge & Buluowan)
    太魯閣峽谷是立霧溪切穿厚層大理岩所形成的地形,從燕子口到慈母橋,短短約6公里的路程是峽谷地形最精華的路段,途中還有包含靳珩橋、錐麓斷崖、福磯斷崖、流芳橋、九曲洞等,都是峽谷中經典的景點。 布洛灣則是太魯閣峽谷東側的河階地,分上、下二臺地,原是太魯閣族部落,布洛灣是族語「追蹤獵物」的意思。現今下臺地有太魯閣族工藝文物展示館、環流丘步道、布洛灣吊橋,並設有布洛灣管理站;上臺地則是山月村,提供遊客食宿服務。   Taroko Gorge was formed by the downcutting of the Liwu River through the thick marble strata. The short 6km section from Swallow Grotto (Yanzikou) to Cimu Bridge is where the finest section of the marble gorge can be viewed. Jinheng Bridge, Zhuilu Cliff, Fuji Cliff, Liufang Bridge, Tunnel of Nine Turns (Jiuqudong) are the highlight attractions of Taroko Gorge. Buluowan is a river terrace on the east side of Taroko Gorge and is separated into upper and lower terraces. It was originally the site of an indigenous village, Buluowan meaning “tracking prey" in Truku language. Today, the Lower Terrace has the Truku Tribe Culture Exhibition Hall, Meander Core Trail, Shanyue Suspension Bridge and Buluowan Service Station; the Upper Terrace has Taroko Village Hotel which provides food and accommodation.
  • 新城⾞站的太魯閣導覽地圖
    新城⾞站的太魯閣導覽地圖,設置於新城(太魯閣)火車站內,包含:匯德步道 清水斷崖、太魯閣口、太魯閣遊客中心、小錐麓步道、大禮大同部落、砂卡礑步道、長春祠、布洛灣、燕子口 太魯閣峽谷、錐麓古道、九曲洞 太魯閣峽谷、慈母橋、綠水步道、天祥、白楊步道、西寶、碧綠神木、關原、合歡北峰、合歡東峰。
  • 天祥時空旅行(TRAVEL IN TIANXIANG)
    無論從西部迂迴繞過群山,或從東部穿過驚險的峽谷,您可以在這裡放慢腳步。 天祥可以尋幽訪古,也可以從這裡出發,綠水、合流、慈母橋;白楊、西寶、豁然亭,走入山徑,拜訪自然!
  • 太魯閣臺地
    立霧溪從高聳的群山間迎面而來, 才到眼前,又匆匆蜿蜒東流入海, 中橫與蘇花,東西南北縱橫交會, 一路西行,中橫便迂迴穿山越嶺。   這裡是太魯閣國家公園東部起點, 從遊客中心出發,走訪步道景點, 森林蟲鳥、峽谷與水石, 古道部落、牌坊與祠堂, 細察自然的繽紛與人文的豐厚!
  • 太魯閣臺地(Taroko Terrace)
    立霧溪從高聳的群山間迎面而來, 才到眼前,又匆匆蜿蜒東流入海, 中橫與蘇花,東西南北縱橫交會, 一路西行,中橫便迂迴穿山越嶺。   這裡是太魯閣國家公園東部起點, 從遊客中心出發,走訪步道景點, 森林蟲鳥、峽谷與水石, 古道部落、牌坊與祠堂, 細察自然的繽紛與人文的豐厚!   The Liwu River comes from the high mountains, then hastily winds its way east to the ocean. Where the north-south Su-Hua Highway and east-west Central Cross-Island Highway meet, head west and the highway winds up and over the high mountains   This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aroko National Park. Set out for the various attractions from the visitor center, view forests, birds and insects, gorges, rivers and rocks, ancient trails and villages, arches and ancestral shrines. Carefully observe the wonderful colors of nature and the rich abundance of human culture.
  • 1
  • 2
  • 3
  • 4
  • ...
  • 6
  • go
  • /72
  • 回上一頁
  • 回最上面
選單
:::
  • 最新消息
    • 最新消息
    • 0403震後重建專區
    • 公路步道開放
    • 當季活動
    • 活動回顧
    • 常見問題
    • 相關連結
  • 遊憩資訊
    • 太魯閣概述
    • 旅遊指南
    • 遊憩景點
    • 步道探訪
    • 服務中心
    • 建議遊程
    • 地圖資料
    • 遊客須知
    • 無障礙旅遊
    • 登山可通訊參考點
  • 生態保育
    • 自然觀察
    • 生物多樣性
    • 區域特色
    • 研究調查報告
    • 保育工作
    • 保育志工
    • 生物多樣性資料庫
  • 環境教育
    • 地景介紹
    • 給老師的話
    • 環境教案
    • 環教剪影
    • 環教學習單
    • 解說志工
    • 環教預約
  • 歷史文化
    • 太魯閣史話
    • 人物訪談
    • 太魯閣原住民
    • 夥伴關係
    • 社區工坊
  • 為民服務
    • 管理處簡介
    • 處長專區
    • 政府資訊公開
    • 單一窗口
    • 表單下載
    • 與民有約
    • 檔案應用專區
    • 重大政策
    • 雙語詞彙
    • 問卷調查
    • 線上報名
    • 生態檢核專區
  • 影音專區
    • 文宣出版品
    • 照片寫真
    • 影片欣賞
    • 桌布下載
    • 電子書
    • 即時影像
下方連結
  • 民意信箱
  • 隱私權政策
  • 資訊安全政策
  • 網站維護管理規範
  • 政府資訊公開
  • 個人資料保護窗口
  • 就業資訊
  • 政府資料開放宣告
  • 政府分類檢索
  • 我的E政府 [另開新視窗]
  • 通過A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 手機掃描QR Code,可取得此頁連結。
  • 中華民國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 地址 : 972003 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富世291號 (地圖)
  • 電話 : 03-862-1100 ~ 6 傳真 : 03-8621263
  • 服務時間:上午 08:30 至 下午 05:30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圖文資料未經授權請勿使用
更新日期
114-07-05
回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