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1 ℃
  • 降雨:30%

位置

太魯閣國家公園座落於花蓮、臺中及南投三縣市。其範圍以立霧溪峽谷、東西橫貫公路沿線及其外圍山區為主,包括合歡群峰、奇萊連峰、南湖中央尖山連峰、清水斷崖、立霧溪流域及三棧溪流域等,全部面積共計九萬二千公頃。

太魯閣國家公園座落位置
太魯閣國家公園座落位置 (點小圖放大圖)

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地勢高聳,大致由西部的脊樑山脈向東傾斜,其間山巒起伏,二千公尺以上的山區面積約佔全境之半,其中有將近六分之一的面積為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峰所據。這些高山氣勢雄偉,當中躋身「臺灣百岳」者即達二十七座之多。

境內河川以脊樑山脈為主要的分水嶺向東西奔流。東側是立霧溪流域,面積約佔整個國家公園的三分之二,主流貫穿公園中部,支流則由西方及北方來會;脊樑山脈西側狹長的區域是大甲溪上游的南湖溪、耳無溪、畢綠溪等等。太魯閣國家公園涵蓋了劇烈造山運動隆起形成的變質岩區,區內岩層走向大致成東北往西南向,園內高山突兀,峽谷深邃,奇景美不勝收,極具特色之處。

地質

太魯閣的地質
太魯閣的地質

太魯閣的地質堪稱是中央山脈東側地質區域的縮影,主要有大理岩、片岩、片麻岩、千枚岩等變質岩所構成。其中,大理岩是台灣已知出露地表最古老的岩層,形成年代可追溯至二億五千萬年以前。根據已發現屬於古生代的紡錘蟲、珊瑚等化石及中生代的溝鞭藻化石推斷,當時的太魯閣是地處熱帶的淺海環境,由海洋生物、陸地沖刷入海的沉積物和海底火山噴出岩漿及灰燼累積厚達數千公尺的沉積物,後來經由變質作用生成現今太魯閣峽谷常見的大理岩、片岩及片麻岩等岩石。

台灣島因地殼運動不斷隆起,加上立霧溪終年豐沛的溪水,造成快速的河流下切侵蝕速率,根據調查研究顯示,太魯閣峽谷地區每年以超過○.五公分的速度向上抬升,切穿了三角錐山的支稜,造就舉世稱奇的太魯閣峽谷。此外,因大理岩岩性緻密,不易崩解,形塑岀今日陡峭狹窄幾近垂直的峽谷。峽谷中常見美麗的岩石褶皺,是經過多次的造山運動及多次的變質、變形作用,大理岩與其他岩石形成變化萬千的曼妙紋理,成為今日人們解讀太魯閣峽谷形成史的重要證據之一。

氣候

氣候
氣候

區內的山地地形,氣溫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遞減,公園內一千公尺處之年平均溫為攝氏一七.五度,主要在中橫公路天祥以東一帶;二千公尺處年平均溫為攝氏一二.五度,主要在慈恩以東,及立霧溪峽谷區上方之高山。但在合歡山、南湖大山及奇萊連峰一帶三千公尺以上之高山地區,其年平均溫則降為攝氏七.七度,冬季一、二月間溫度多在攝氏零度以下。由於氣溫之垂直變化,高山地區冬天可賞雪,中海拔地區則為夏季避暑勝地。

本區在西南、北側高山地區地勢較高,空氣流通,一般高度超過水氣凝結集中之地帶,年平均相對濕度僅80%;但在合歡山、奇萊山區,因恰遇濕潤氣流沿立霧溪而上,相對濕度較高,達八十五%以上,並形成霜雪。中橫公路恰沿立霧溪通過,因濕潤氣流沿溪谷而上,濕度提高,在碧綠、慈恩以上,常見雲霧瀰漫。

生態

生態
生態

特殊的地理環境、地質及多變的區域型氣候,蘊育無限生機。太魯閣國家公園的轄境自接近海平面的立霧溪口到最高的南湖大山,海拔落差高達三七四二公尺,因受東北季風影響,形成明顯垂直溫差和氣候變化,沿著中橫公路爬升,一天可經歷冷熱多變的氣候,亦可欣賞猶如亞熱帶至高緯度的植物生態。

太魯閣國家公園的植物相涵括闊葉林、針闊葉混生林、高山針葉林等林相,其中以高山、石灰岩地區的植物生態最具特色。豐富的地貌,多樣的植物相,是各類動物最佳棲息環境。根據調查統計,維管束植物約佔台灣種類的三分之一,陸生哺乳類動物約是台灣種類的二分之一強,台灣百分之九十的留鳥及超過二分之一的蝶類均可在此發現蹤影,因此,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可概窺台灣自然生態的堂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