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禮大同步道 開放
更新日期:民國109年5月18日 瀏覽數8.3萬
基礎資訊
大禮大同步道入口處,由太魯閣台地停車場公廁旁的步道進入,經得卡倫步道沿路而上,
,有階梯、解說牌示,到大禮步行單程約3小時,由大禮部落到大同部落,步行單程約2.5小時。
歷史人文
太魯閣國家公園內之原住民族為太魯閣族,約在二、三百年前由臺灣西部翻越中央山脈進入今日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的立霧溪流域定居,但在日治時期的理番政策下,大部份的部落均被遷移至淺山、平地一帶(今之秀林鄉、萬榮鄉及卓溪鄉),現僅存大禮、大同部落仍有居民居住活動。日治初期,居住在此地的頭目哈鹿閣那威(Holok-Naowi),西元1896年參加新城抗日事件,隨後出任太魯閣總頭目,令日本人無法進入太魯閣地區長達18年,直到1914年日人派兵征討,哈鹿閣率族人奮勇抵抗,最後寡不敵眾,為顧及全族人命脈,棄械投降隔年抑鬱而終。
日人對哈鹿閣既恨又敬,征服後,把赫赫斯社改為哈鹿閣社,把浴血激戰山頭取名為哈鹿閣台。
生態環境
登山步道大多穿行於林木蓊鬱的低海拔闊葉森林,部落附近則有當地居民所種植的桂竹林,還可見到種植蔬果的田野風情,沿途鳥鳴不絕,不時還可遇見松鼠、臺灣獼猴等野生動物。第一站 大禮部落(舊稱赫赫斯,Xoxos)
大禮部落海拔915公尺,太魯閣人舊稱「Xoxos」,分為上、下兩部落。上部落在原大禮派出所上方高地,民國68年,居民移居山下,部分居民仍常回到原部落從事農耕。早期曾設有小學,現仍可隱約可見當時學校之舊址,大禮部落仍有部分居民,以務農為生,種植蕗蕎、箭竹、玉米、高麗菜、四季豆、青椒等農作物,山居生活恬靜,保存古早房屋,以木頭為建材,建造造型古樸、堅固耐用的家屋。
第二站 大同部落(舊稱砂卡礑,Skadang)
大同部落又稱砂卡礑部落,太魯閣人稱為「Skadang」,意思是「臼齒」。位於砂卡礑溪中游左岸上方之平台,海拔高度為1128公尺,日治時期曾於此地設有駐在所,管理附近之太魯閣族部落,至民國34年始廢止。目前居民種植玉米、青椒、高麗菜、四季豆、甜柿、雪蓮等作物。 近年大同大禮居民組成「同禮部落自然生態自治協進會」,以「與自然協調、對環境友善」為前提,致力部落的營造。服務設施
停車場、觀景台、登山口、住宿、解說牌
交通資訊
自行車:
步道無自行車相關設施客運:
從花蓮火車站或新城火車站搭乘公車(花蓮客運、臺灣好行巴士、太魯閣客運),至太魯閣閣口或太魯閣台地(遊客中心/國家公園管理處),再徒步經得卡倫步道入口前往。開車:
開車沿台8線、台9線可到太魯閣台地,得卡倫步道入口位於台地北段步道西側停車場公廁旁。由得卡倫步道登入後,爬到最高點處,就可接到大禮大同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