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3 ℃
  • 降雨:30%
傳說立霧溪產金
傳說立霧溪產金

太魯閣地區的採金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7世紀,歷年來的史料都記載了「哆囉滿產金」的敘述,從荷蘭時期、鄭氏時期、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到二戰後,約四百年來,淘金人潮前仆後繼,一直到民國50年代,懷著淘金夢的尋金人才逐漸消聲匿跡。

「哆囉滿地區」是指今日秀林鄉和仁到崇德一帶的蘇花海岸,因為傳說立霧溪產金,根據考古學家推論,最早的尋金人應該是在1200年前,住在立霧溪中、下游一帶的「普洛灣類型十三行文化人」。直到1916年日本政府開始在立霧溪下游開採砂金,經過18年探墈才在中游發現黃金礦脈,同時開放民間申請淘採砂金,於是申請者日眾,當時的台灣總督府還特別開闢一條「產金道路」,正要計畫大規模開採時,卻爆發了太平洋戰爭,迫使採金計畫中斷。

二戰後時期,由退輔會接收立霧溪出海口採礦權;屏風山金礦採礦權為私人申請取得,但因品位不高,開採成本日增,且粹取金礦廢液污染立霧溪,後由太魯閣國家公園補償退出。礦區因為劃入太魯閣國家公園而禁採,加上出海口所獲之金礦價值不敷成本,亦於民國80年(西元1991年)停止作業,使得淘金熱潮也逐漸趨緩,只有在颱風過後,可以看到鄰近居民帶著鐵盆及簡易的篩具,在出海口淘金的景況,立霧溪四百年來的採金史也終告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