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2 ℃
  • 降雨:30%

太魯閣世界自然遺產-臺灣造山運動史

  • 類型:生態教育
  • ISBN:978-986-5450-19-9
  • 售價:NT$280
  • 規格:167頁
  • 發行機關: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展售處:國家網路書店、五南文化廣場及三民書局
  • 點擊數:460
內容

緣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1972年11月16日通過《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對於世界上具有「傑出普世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資產登錄為世界遺產名單。所謂「傑出普世價值」意味其自然或文化特徵是極為特別的、足以跨越國界與時空,重要性能獲得當代及未來人類社會的高度認同、具有普世性的保存價值。截至2020年5月,已登錄總數達到1121處,包括文化遺產869處、自然遺產213處、複合遺產35處;跨國遺產39處;列入瀕危名單53處。目前,世界遺產公約193個締約國中,有167個國家擁有世界遺產。

世界遺產分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複合遺產三類,內涵如下。

文化遺產:

文化紀念物、建築群和歷史場所,足以體現人類歷史的重要階段。

自然遺產:

-在美學或科學上具備傑出普世價值,由自然與生物成因或多種成因構成。

-地質或地文成因構成可明確描繪的區域,此區域就科學或保育角度而言為具有傑出普世價值、受威脅之動植物物種的棲地。

-自然景點或可明確描繪的自然區域,在科學、保育或天然美景上具有傑出的普世價值。

複合遺產:

部分或全部符合上述文化遺產及自然遺產條件者,可視為複合遺產。

設立「世界遺產」的目的是向全球呼籲世界遺產的重要性,要求各國應負起保護該國「顯著具備普世價值的自然及文化遺產」的責任,使其免於損壞之威脅,共同維護人類共有之資產。

臺灣身為地球村的一員,對於境內重要的自然與文化遺產,自有經營管理的責任及義務,同時,「世界遺產」登錄工作也能帶動許多前瞻性的保存維護觀念,為使國人能與國際同步,並且吸收最新文化資產存續與維護觀念,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2年改制文化部)於2002年初,陸續徵詢國內專家學者並函請縣市政府及地方文史工作室提報,共同推薦國內具有「世界遺產」潛力發展的名單。隨後召開的評選會議,選出11處具有世界遺產潛力發展點,「太魯閣國家公園」因其傑出的地質與地貌,獲列臺灣世遺潛力點之首。

2002年底,文建會邀請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ICOMOS)副主席西村幸夫、日本ICOMOS副會長杉尾伸太郎與澳洲建築師布魯斯‧沛曼等教授來臺現勘各潛力點後,再增加玉山國家公園1處,並於2003年正式公布12處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太魯閣國家公園因為海拔高度變化很大,其中有將近六分之一的面積被3000公尺以上的高峰所佔據,其中27座山峰更名列臺灣百岳,由太平洋海岸的立霧溪沖積扇平原經中低海拔的闊葉林、混生林、高山草原一直到近乎苔原的南湖圈谷,無論氣候、地形和植物分布都相當的複雜,又因高山峻嶺的地理阻隔,形成生殖隔離作用,而孕育出多種特有或稀有生物。此外,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對自然生態的保育之下,各處原始森林或原生植被都能維持原有樣貌,不僅讓棲息其中的動物種類及其數量上都相當豐富,彼此間亦有互相依賴的關係,造就豐富且多樣的臺灣原始生態。

綜合來說,太魯閣國家公園能獲列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的首選,除了保留原始生態的珍貴性,具備世界級的地質景觀之外,而且是當代造山運動研究重點區域,更是入選的主因。

結語

臺灣位在地球板塊最活躍的碰撞造山帶上,雖然處於地震颱風頻繁的環境,但大自然的力量也造就了多采多姿的絕美地景,高聳的山脈、熱帶冰河遺跡、壯麗的大理岩峽谷、陡峭的礁岩海岸、平坦的立霧溪三角洲平原。這些具有傑出普世價值的「太魯閣國家公園」地質與地景是其他地區難得可見的特色,也是臺灣最具世界遺產的潛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