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3 ℃
  • 降雨:60%

太魯閣國家公園長期生態物候監測計畫(四)

  • 發布日期:105-01-30
  • 瀏覽數:1626
研究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
作者
陳毓昀
摘要

一、重要發現
  本研究針對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的物種(含人工栽培之山櫻花)進行長期開花及結果物候之監測。利用將近四年的物候及氣象監測資料,我們發現各物種的平均開花日期(盛開)有延後的的現象,花朵發育至盛開所需的平均時間在三年的花季間也有相當程度的變化。利用統計模型擬合,我們發現溫量的累積雖未能準確預測所有時間點的開花強度,但是對於盛開時間的估算有相當高的一致性,可供未來花期預測之參考。日本擁有最佳的櫻花花季發佈系統,這項工作奠基於日本氣象廳及民間團體長期監測氣象及櫻花的開花物候。國內的花季資訊發佈多仰賴現場人員的觀察,資訊整合不易,我國若能持續觀測樣樹物候、收集相關氣象資料,假以時日亦能達到相當之預測水準,以為生態系經營管理及生態旅遊規劃之用。在影像分析上,我們針對粉紅色系與黃綠色系的花進行解析,建議分別以紅-綠光差值(R-G)及綠-藍光差值(G-B)進行花色與其背景的切割。

二、建議事項
  (中長期建議)
無論是系統觀點的生態系經營策略,或是國家公園引導遊客之遊憩規劃,均仰賴對自然系統的深入且全盤的瞭解。在生態系統中,各環節之間都有緊密的關係,然而,遇到系統或環境的波動時,有些物種或現象會立即產生明顯的反應,有些則經由其他生物系統緩衝,變化較緩。這些變化迅速的現象或物種,可以視為先驅指標,而變化較緩的現象或生物,則為長期的生態穩定度指標。無論是哪一種指標,如要明確指出變化的劇烈程度,都需要累積長期的資料。物候變動是植物對環境變化所呈現的生理反應,屬於迅速的變動,適於作為中期的監測指標。物候變化會導致物種的更新受限或領域擴張,族群和群落變化儘管較慢,卻是一個區域基礎資源變動的來源。本研究提出幾種物候變化的指標,也嘗試發展、簡化物候監測的流程。然而,這些工作確實需要長期資料的支持,以提高準確度。我們建議管理處持續對區內的重要物種及相關的氣象因子進行長期物候監測。

(立即可執行之建議)
  太魯閣國家公園幅原寬廣,加上地形陡峭,許多地區難以到達,實為長期監測工作之一大阻礙。要克服此等障礙,無非是增加人手或運用新科技的協助。本研究主要焦點為氣象資料及物候資料的長期累積。對於前者,坊間已經有成熟的技術可針對大部分的資訊進行自動收集的工作;對於後者,儘管本研究針對花期的自動監測已有部分技術上的突破,但距離此技術的推廣仍有一段距離,需多方收集資料,對技術的穩定性再三加以確認,方可作為實測之工具。針對以上兩大類資料之收集工作,本團隊提出以下建議:
  一、氣象站的維護:本研究因為使用園區內氣象資料之故,不定期地拜訪蓮華池及碧綠兩個固定式氣象站,發現部分零件逐漸老化,且站旁植被逐漸有干擾資料收集之嫌。目前資料收集雖不至被這些情況影響,然宜未雨綢繆,及早對各項設備作檢驗與維護,以免在重要時刻有資料遺漏之憾。我們建議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安排固定之人力進行巡視與資料下載之工作,以確保氣象站之運作與資料之周全性。
  二、利用自動相機監控物候:本研究對於利用簡易型數位相機取得影像進行物候監測之工作漸有心得,且此法已逐漸成為全球各地監測物候之常設方法。國際上長期之物候監測常使用定時之數位自動相機,對於單一樹木或固定可辨識之數個樹冠進行定時攝影的工作,亦有部分監測單位使用監控錄影機進行全天候監控,並即時將影像資料傳回工作站,以隨時進行分析。這些新的資料收集方式不但可降低野外人力需求,也部分解決了交通不便的問題。惟此法需尋求適當的位置架設監視設備,以符合分析之需求。太魯閣國家公園區內不乏適於架設相機的監測點,在人力缺乏的條件下,如欲持續監測工作,此法亦不失為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