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3 ℃
  • 降雨:30%

代表性生態系之峽谷生態系長期生態研究網計畫第三期

  • 發布日期:101-01-09
  • 瀏覽數:1006
研究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
作者
劉瑩三、顏君毅、莊世仁、謝祥博
  由於台灣位處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的交界地帶,因此有極高的地體抬升速率,再加上立霧溪的下切作用,以及大理岩岩性緻密的特性,形成深邃狹窄的太魯閣峽谷,是台灣遠近馳名的地區,並成為國內外遊客經常造訪的景點。本計畫藉由野外量測、運用Persistent Scatter SAR Interferometry 進行影像分析、光螢光定年法、雷射測距儀等方法,針對太魯閣峽谷地區的變遷與演育、河道巨礫(特指長軸1 公尺以上)的來源、峽谷寬度的變化,以及立霧溪遷急點形成機制與變遷等進行研究與探討。
  研究結果顯示:(1)長軸1 公尺以上的巨礫多分布於支流匯流處以及崩塌處,部分峽谷狹窄處上下游巨礫數量有明顯差距,應為暴雨期間,因峽谷較窄造成此處能量與流速較高,難以滯留巨礫;(2)本研究量測燕子口與九曲洞等立霧溪河谷較為狹窄之處,最窄處位於燕子口步道東側1050 公尺處,寬度為21.26 公尺;(3)本研究於立霧溪口採集三管河階地的光螢光定年樣本,推估最後定年結果應與太管處所在的霍霍斯河階地相同,約為3000 至4000 年間;(4)本研究以福衛二號影像以及航空照片進行九曲洞地區的崩塌地分析,結果顯示2005 年至2009 年間,九曲洞地區崩塌地面積增加約0.03 平方公里,此與九曲洞地區鄰近斷層帶,以及2005 至2009 年年雨量增加有關;(5)本研究於兩萬五千分之一的地形圖上標示立霧溪流域遷急點的位置,推斷立霧溪流域的遷急點位置受支流匯入以及地殼變動的影響;(6)本研究採用PALSAR 雷達影像針對太魯閣鄰近區域的地表變形做研究,研究發現立霧溪以南的高山區在此區有相對抬升的現象,而立霧溪沖積扇則是相對於太魯閣峽谷有下陷的趨勢,於2007至2010 下旬的研究時段內,山區相對於立霧溪沖積扇約有一公分的相對抬升。
  未來工作方面,立即可行建議為:針對九曲洞、燕子口等容易落石的地區進行危險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