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0 ℃
  • 降雨:10%

禁採補償之礦區資源復育監測計畫

  • 發布日期:99-01-06
  • 瀏覽數:1179
研究單位
社團法人花蓮縣野鳥學會
作者
張惠珠
一、背景
太魯閣國家公園區內禁採補償礦區共 16 家,主要分布於立霧溪流域和東側
山區,大部分為大理石、白雲石礦,有一個為金礦。
二、材料方法
為瞭解禁採礦區資源復育情況。本研究透過地面踏勘與樣區調查,了解採礦
跡地植被復育的種類及組成。透過福衛 2 號衛星 2004、2005、2006、2007 影像
及 NDVI 分析,瞭解各礦區植被恢復概況及裸露面積的變化情形。
三、結果
發現採礦跡地植被組成簡單,主要植種喬木為銀合歡,灌木為密花苧麻,草
本為象草、大花咸豐草和南美蟛蜞菊。根據福衞 2 號 RGB 影像和 NDVI 轉換可
將禁採礦區分兩類:(一)全區植被良好的有 9 家,為加禮宛山礦區、來發石礦、
利英三棧礦場、利東三棧礦場、幸福和仁礦場、榮工靳珩礦場、光筌金礦、國華
銑明石礦和榮工長春橋礦場。都是未開採、坑內開採及停採 17 年以上者。(二)
部分採掘跡尚未完全綠化之礦區有:東豐清水山礦場、南昌石礦、、正德石礦、
天崇石礦、東昌石礦、正大石礦和立東北三棧等 7 處。除正大石礦外皆是停採
15 年以下,正大石礦因早期下拔法造成的陡峭裸璧較難回復。
四、建議
對禁採礦區資源復育調查、監測和評估方式的原則建議如下:
1、調查季節:禁採礦區大部分的都處低海拔地區,在春天三~四月間或秋天十~
十一月間調查最適合。可以避開梅雨和颱風季。
2、由於採掘跡攀登不易,故建議:植被調查代表性樣地法或典型樣地法,記錄
主要植物覆蓋度、植群結構及物種組成。
3、全區監測以歷年衛星 RGB 影像和 NDVI 分析,對所有禁採礦區進行植被恢復面
積的比對計算,最為快速有效。
4、針對禁採礦區的資源永續利用,則建議參考國際生態復育協會提出的六階段
規劃準則來操作。
5、整復礦區外來種嚴重入侵,要除/不除是值得探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