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4 ℃
  • 降雨:60%

台灣水鹿之活動範圍與社會結構初探

  • 發布日期:101-01-09
  • 瀏覽數:2091
研究單位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
作者
顏士清、王穎
一、 研究緣起
  水鹿(Rusa unicolor)廣泛分布在東南亞及南亞,其中台灣水鹿(Rusa unicolor swinhoii)為台灣特有亞種,在國內被列為保育類野生動物,但不論國內外,目前對於水鹿之生態習性仍十分缺乏研究,在經營管理與保育方面也缺少許多相關資料。因此本研究針對其空間使用與社會結構方面進行了解,欲研究其活動範圍的大小及活動範圍在性別、季節間的不同,並嘗試對其婚配制度做初步探討。

二、 研究方法及過程
  我們以圍網捕捉水鹿,裝設GPS項圈進行追蹤,計算每隻個體的年、季、月活動範圍變化,及颱風侵台期間的日活動範圍變化。再利用個體間活動範圍重疊情形及野外目擊紀錄,初步探討其婚配制度。

三、 重要發現
  目前已回收4雄2雌之GPS定位資料。雄鹿CL6年活動範圍95% MCP (minimum convex polygon)為1,678 ha,雄鹿CL15年活動範圍95% MCP為701 ha,雌鹿CL4年活動範圍95% MCP為743 ha,以fixed kernel method估算則CL6為79 ha、CL15為66 ha、CL4為103 ha。CL6及CL15於夏秋兩季活動範圍較大,冬春兩季則遷移至中海拔地區,活動範圍下降。CL4僅有冬春兩季資料,其數次往返於高海拔棲地與中海拔棲地,因此冬春兩季之活動範圍(54 ha、115 ha,fixed kernel)高於CL6(15 ha、13 ha,fixed kernel)及CL15(12 ha、13 ha,fixed kernel)。CL4、CL6、CL15之月活動範圍面積變化都與月均溫呈現正相關。另外,追蹤雌鹿CL18及雄鹿CL19、CL20約一個月,其10月之月活動範圍分別為27、16、16 ha (fixed kernel)。分析颱風對水鹿CL6與CL15日活動範圍的影響發現,颱風侵台期間都會有一日之日活動範圍明顯增大,顯示颱風可能推動水鹿移動到森林環境躲避,且其移動後便留在新區域短期內不再返回。以CL6之GPS資料分析發現,定位間隔1小時與間隔4小時產生之活動範圍無顯著差異(Wilcoxon Signed-Rank test, P = 0.189),未來可嘗試採2小時間隔以兼顧節省電力、定位正確率、及資料細緻度。此外我們以目擊紀錄探討水鹿之群聚結構組成,目擊紀錄顯示雄鹿多半為單獨活動,也有部分1雄多雌的組合,而部分雌鹿會單獨行動,部分則呈兩隻到四隻的小群體一同行動。以雌雄水鹿間活動範圍的重疊比例來看,雌鹿CL18對雄鹿CL19、CL20之重疊率(32.7%、17.0%)低於雄鹿對雌鹿之重疊率(62.2%、95.3%)。我們認為水鹿偏向群居性動物,但個體之間關係並不緊密,其婚配制度可能為一夫多妻制或多夫多妻制。

四、 主要建議事項
1. 尚有數隻佩戴項圈之個體,其資料未能於今年度回收完畢,未來應持續追蹤並嘗試回收資料,以得到更完整可靠的結果。
2. 颱風對大型哺乳動物行為之影響的相關研究很少,本研究初步發現颱風對水鹿的活動範圍與移動造成影響,未來可對此深入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