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0 ℃
  • 降雨:30%

農業用地生態復育計畫第二期 ─ 砂卡礑區環境監測計畫

  • 發布日期:101-01-09
  • 瀏覽數:810
研究單位
大漢技術學院
作者
許文昌、許義忠
一、計畫主題與源起
  民國99年11月26日於營建署於汶水辦理「保育研究與經營管理研討會」,相關決議指示:「砂卡礑步道為太魯閣國家公園經營管理之重要課題」,近年園區遊客(團客)量增加帶來衝擊,不但降低資源與景觀的品質,還會威脅敏感的棲息地及瀕臨絕種的物種,影響遊憩體驗與品質,增加管理與維護的成本。
  如何兼顧「遊客體驗與資源管理」為砂卡礑區重要的議題,目前先進國家陸續發展出各類管理工具,其中美國國家公園系統施行之「遊客體驗及資源保護(VERP)」規劃管理架構,已經獲得世界保護區與國家公園之認可。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於民國99年開始執行VERP初步計畫,期待藉由VERP規劃指標之監測管理架構,達到管理遊憩使用與環境資源保護,提升遊憩品質。
  此外,於民國93至95年間管理處為因應推動政府「挑戰二○○八國家重點計畫」之國家公園永續經營計畫,及執行觀光客倍增計畫與綠建設等計畫目標之同時,於砂卡礑區進行的為期近3年的非生物環境監測,如何有效延續非生物環境監測資料庫成果,並與VERP管理指標結合,使其對於國家公園經營管理產生助益,特執行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100年度委託案:「農業用地生態復育計畫第二期---砂卡礑區環境監測計畫」。

二、研究方法
  為延續民國93~95年間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所建置之非生物環境監測資料庫,同時建置VERP管理指標,本(100)年度砂卡礑環境監測執行方法將區分為兩大部份:(1).砂卡礑溪水域水質監測與(2).VERP管理指標的建置,以下分別就兩者的執行方法加以說明。
  本(100)年度砂卡礑溪水域水質監測,將回顧93~95年本研究團隊接受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執行之砂卡礑溪非生物環境監測架構加以修正,砂卡礑溪流域規劃設置的7個水質測點,包含:三間屋測點、台電欄水壩上游及下游測點、五間屋上游及下游測點、砂卡礑步道觀景平台測點、砂卡礑橋測點。
  其採樣頻率的規劃為每月採樣1次,原則上選定於例假日(週六、日)進行採樣,並於暑假期間(7、8兩月)遊客尖峰期,增為每月2次,以量測遊客量較多時的水域特性,並評估遊憩活動對於水域水質的衝擊。本年度水質監測項目,包含:水溫、酸鹼值(pH)、電導度、溶氧(DO)、微量水溶性離子物種(包含F-、Cl-、NO2-、NO3-、PO43-、SO42-、Na+、NH4+、K+、Ca2+、Mg2+等11個離子物種)等,同時為了紀錄砂卡礑峽谷景觀,於各採樣點執行現場採樣的同時,以數位相機記錄採樣點上下游之溪谷景觀。所有水質分析方法皆依據環保署環境檢驗所公告之標準方法加以執行。
  本計畫為落實VERP管理指標的監測選定可優先監測的自然與人文指標,並訂定環境監測手冊,其內容包括所使用方法儀器設備與執行步驟,其方法簡要說明如下:
(1).自然指標:於選定之監測點以負離子監測儀、攜帶式大氣懸浮微粒計數儀、攜帶式空氣品質監測儀(同時監測溫度、濕度、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及臭氧(O3)量測空氣品質,量測時間採6至8小時連續監測(須涵蓋遊客尖峰與離峰時段),並同時紀錄期間遊客數與車輛數(大型車與小型車)。
(2).人文指標:將以遊客計數法、數位相機記錄法(停車狀況、遊客行為、遊客數量等)、以及定點觀察法,並採取時間隨機抽樣法,派調查員定時定點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