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1 ℃
  • 降雨:40%

太魯閣國家公園珍稀物種遺傳物質分析第三期

  • 發布日期:101-01-09
  • 瀏覽數:1361
研究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暨生物技術研究所
作者
翁慶豐、李國瑋
  太魯閣國家公園因地勢高低差異極大,多變的環境產生複雜的植被動物相,適合作為生物地理學之研究。本研究利用粒線體DNA 序列實驗平台,已完成太魯閣國家公園園區內之兩棲爬蟲類粒線體DNA 基因共16 種,包括如山椒魚,呂氏攀蜥及中國樹蟾等稀有之物種,完成之CO1 基因部份序列可做為基因條碼(DNA Barcode),以建立國家公園管理處建立基因多樣性之基礎資料,供後續保育研究之應用。由盤古蟾蜍數量分布及出現頻率資料,與過去文獻報告比較分析,結果發現海拔高度對盤古蟾蜍分布及繁殖季節會造成影響,再進一步按海拔落差分別計算分析盤古蟾蜍雌雄比例,可發現分布於低海拔的盤古蟾蜍雌蛙比例最高出現在9 月,符合一般對其之繁殖季開始之月份,而中高海拔之雌蛙出現之高峰,隨海拔提高而提前到5 至7 月。梭德氏赤蛙在高低海拔間亦有類似之現象,高海拔的族群主要出現在春秋兩季,而低海海拔族群則在溫度較低的冬季才會少量出現,兩例皆可說明海拔高度影響兩棲類之分布及繁殖季節。本計劃並利用分子生物技術,分析比較盤古蟾蜍之親緣關係,發現盤古蟾蜍族群可依高低海拔分出兩個類群,此現象可能随著海拔環境溫度的變化及適合不同季節繁殖溫度所導致。另由梭德氏赤蛙出現頻率、數量分布及親緣關係之分析,不同海拔亦有類似之演化選汰及隔離之作用,其系群間逐漸產生遺傳變異。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近年已經開始造成極端氣候及對生態保護工作之壓力。由於變溫動物與兩棲類對環境條件的變化較敏感,對兩棲類生理生態之研究愈深入了解及監測,則愈能以其作為模式動物探討暖化與氣候變遷對生態可能造成之影響,提早研議出適合之保育政策藉此因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