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0 ℃
  • 降雨:10%

太魯閣峽谷地質地形作用與演進之量測分析與監測計畫

  • 發布日期:100-01-24
  • 瀏覽數:2304
研究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
作者
劉瑩三、顏君毅、莊世仁、郁靜慧
  太魯閣峽谷擁有豐富多元的自然與人文資源,其中最吸引遊客注意,同時亦是學者研究的焦點,那是具有高差達600公尺以上,寬度在數十公尺間的太魯閣峽谷。過去對太魯閣峽谷地區的地質、地形研究主要是進行大範圍的討論,並未針對單一特殊地質地形景觀地點進行詳細描述與量測工作,因此無法有效評估短期之區域抬升、侵蝕速率及崩塌地對峽谷地形之影響。本計畫以陸地3D雷射掃描儀、氣象資料、地震資料、河流縱剖面分析等方法,對於太魯閣地區之區域抬升速率、河川侵蝕速度與峽谷發育的關係進行分析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1)今年雨量較往年減少,立霧溪流域河道的侵蝕與堆積較不明顯;(2)錦文橋與白沙橋受到岩性、河道型態的影響,侵蝕作用較其他地方明顯;(3)由時頻分析的結果可知,天祥地區的雨量能量遠大於花蓮市區;(4) 鄰近太魯閣國家公園地區的美崙斷層附近區域,於2000年之後,有持續且規模>5的地震活動,並獲得震源機制解圖;(5) 懸谷地形和未形成懸谷地形的支流之間有一臨界值:「面積大小」和河流「流經的地質能否提供足夠的屑碎」,是決定懸谷地形的重要因素;(6) 立霧溪流域共計有懸谷地形9處,多位於大理岩區,板岩、綠色片岩因易受侵蝕,充足量的沈積物供應使懸谷不易形成。此外,本年度研究持續增加了和仁、葫蘆谷、寧安橋、白沙橋、靳珩峽谷、魚躍龍門、荖西溪及南湖圈谷等8個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