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0 ℃
  • 降雨:30%

代表性生態系經營管理-農業用地回收後生態復育計畫第一期

  • 發布日期:99-05-11
  • 瀏覽數:833
研究單位
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
作者
陳怡君、王穎、賴冠榮、黃敏琪、廖昱銓
一、研究緣起
太魯閣國家公園陶塞溪流域蓮花池、梅園及竹村一帶之開墾地近年來由國家公園管理處積極收回後,生態環境之改變與周邊動物族群之變動是管理者應瞭解之重要資訊,有必要對具有指標性的中大型哺乳動物進行監測,以評估農地徵收後之資源復育成效。另對本區尚存之農業活動與現有之遊憩活動,如何結合此類活動與生態保育,達成轉化當地產業為永續資源利用的目標亦有必要,故本計畫擬針對本區之主要動物資源進行監測,並對遊客進行訪查,以提出對本區資源規劃及管理之參考。

二、研究方法及過程
利用穿越線調查及紅外線自動照相機監測陶塞溪沿岸、梅園、竹村及蓮花池4區,以記錄動物出沒之分布並比較各區動物族群之差異。另於九梅吊橋處對進入本區之遊客進行問卷調查。
三、重要發現
自2009年1月至10月止,在本區的穿越線調查共記錄台灣水鹿(Cervus unicolor swinhoei)、台灣山羌(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台灣野山羊(Naemorhedus swinhoei)、台灣獼猴(Macaca cyclopis)及台灣野豬(Sus scrofa taivanus)5種中大型及黃鼠狼(Mustela sibirica taivana)、大赤鼯鼠(Petaurista philippensis grandi)、白面鼯鼠(Petaurista alborufus lena)及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 thaiwanensis) 4種中小型動物。其中屬天然環境之陶塞溪及蓮花池附近山區記錄到上述5種中大型動物,而有較多人為活動之蓮花池及梅園竹村步道則只記錄到山羌、野豬及獼猴;水鹿每公里痕跡數量在陶塞溪最高,野豬、獼猴、山羌及山羊痕跡則在蓮花池及其附近山區較多。
在1至9月所設置之紅外線自動照相機共14台,總計9個月之有效拍攝時數為16086小時,扣除判定為重複拍攝以及無法判斷種類之照片,共拍攝到有效動物張數為519張,共拍攝可辨認動物類別為16種,其中哺乳動物有10種,包括水鹿、山羌、山羊、野豬及獼猴等5種中大型動物,及黃鼠狼、鼬獾(Melogale moschata subaurantiaca)、食蟹獴(Herpestes urva formosanus)、白鼻心(Paguma larvata taivana)及赤腹松鼠等5種中小型動物,鳥類則有6種。在中大型動物中以山羌OI值(隻次/千小時)最高,獼猴次之,野豬最低。中小型哺乳動物則以食蟹獴OI值最高。水鹿僅在未受破壞的天然環境即陶塞溪區被拍攝,山羊則在陶塞溪與蓮花池都被拍到,山羌、野豬及獼猴則在至少3區皆有紀錄。4區中之蓮花池區其山羌OI值及被目擊機率最高,野豬的OI值亦為4區中最高;蓮花池地區獼猴的被目擊機率也是4區中最高的,但獼猴OI值則在竹村區最高。藍腹鷴(Lophura swinhoii)是被拍到6種鳥類中體型最大且為保育類。
訪查118位遊客的結果顯示,超過50%的遊客是舊地重遊,其中造訪蓮花池者佔72.4%,以健行為主。瞭解或見過本區內農業活動之遊客佔54%,其中約48%認為應維持現狀,認為應輔導居民轉型者43%。80%的遊客對在此地舉辦生態旅遊之建議感到有興趣,而有4人持反對態度。遊客選擇的舉辦生態旅遊地點以蓮花池最多,最能接受10人以內團體、收費2000元以下2天1夜的生態旅遊遊程。
四、主要建議事項
立即可行建議:
1. 調查區內有零星狩獵活動進行。建議管理處可以針對狩獵現況加以瞭解,並由管理處積極輔導降低影響。
主辦單位: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單位: 無
2. 研究所得資訊可提供管理處設置解說及教育設施之參考,增進解說之內容與深度,提升遊客之保育觀念,達到資源永續利用之目的。
主辦單位: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單位: 無
中長期建議:
1. 宜與當地居民積極溝通及協力規劃本區未來之願景,以利後續保育政策之執行。
主辦單位: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單位: 無
2. 規劃蓮花池成為環境教育場所,作為管理處未來推廣生態旅遊與文化保存的野外實地執行中心。
主辦單位: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單位: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