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3 ℃
  • 降雨:30%

太魯閣國家公園擴增伙伴參與太魯閣峽谷保育行動計畫第一期

  • 發布日期:99-05-11
  • 瀏覽數:837
研究單位
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
作者
盧道杰、蔡博文、顏家芝、劉子銘、鍾明光、林耿平、林靜怡
本研究從法規體制面之可行性、原住民族文化與組織之營造、保育優先及增加經濟誘因等四個層面,探究如何擴增在地原住民族參與國家公園保育行動。研究結果發現,一般管制區是部落與太管處在現行的國家公園架構下,伙伴關係建構的關鍵,部落有包括文化復振,經濟產業收入提高,維持山上土地功用等發展訴求;管理處則將它當作一個生態旅遊地,但卻尚無具體的生態旅遊政策方針,及其與部落社區的連動目標,所以如同禮地區的生態承載量、可容許的發展型態等相關建構長期伙伴關係的事項,都未有清楚的呈現。我們建議管理處與社區雙方或需要有一個體制化的對話窗口與互動機制,特別是需要有個共同的願景與目標,以符應社區部落與管理處的對談與連動,讓社區族人能理解管理處的作為與政策,俾提供可持續的誘因,來推展與部落社區的夥伴關係。從現前累積的傳統生態知識與生態旅遊操作經驗來看,部落社區與管理處在現有的法規架構底下,近中期是可以從同禮部落發展的面向著手,配合諮詢委員會的運作,共同討論一般管制區的發展與相關資源利用,或社區發展事項,來逐步建構與部落社區的互信與連動機制。中長期來說,我們認為或可以結合生態社區與自然人文景觀區的概念,在低度資源利用跟使用的前題下,引介包括節能減碳、綠色能源等,來整體考量部落社區的發展,及其與周遭環境資源,還有遊客間的互動。以在未來生態或社區旅遊的機制漸趨完整時,能框架出部落社區的可能發展空間,一方面成就部落在生態旅遊產業的利益上的保障,一方面培養其能力與對環境的認知,並對國家公園的經營管理做出貢獻,而能兼顧部落發展與環境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