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4 ℃
  • 降雨:60%

代表性生態系經營管理: 環境敏感區域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調查第一期

  • 發布日期:99-05-06
  • 瀏覽數:747
研究單位
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
作者
柯風溪
一、研究緣起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不易分解、長距離傳播及具生物累積性,為全球性分佈污染物,但目前對太魯閣國家公園內,有關於POP之相關背景資料十分缺乏。本計畫針對太魯閣國家公園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生態棲息地及生物的分佈與含量進行調查研究,並探討其可能對生態系之危害評估,以提供兼具生態保育與觀光旅遊之規劃管理依據。
二、研究方法及過程
本計畫針對立霧溪流域、蓮花池和奇萊山區共計10個測站進行多次採樣,分別收集水、沈積物與生物樣品進行有機污染物含量分析比較。水體樣品以連續式採水儀搭配玻璃纖維濾紙與吸附劑(XAD)收集;沈積物取自岸邊表層5公分,以玻璃樣品瓶帶回;生物樣品則以活體或冷凍方式帶回實驗室。所有樣品皆以索氏萃取、經淨化和濃縮後,以GC/MS分析多環芳香烴,以GC/ECD分析有機氯農藥。
三、重要發現
本計劃為初步調查太魯閣地區POPs之含量與分佈,結果顯示多環芳香烴(PAHs),在水中濃度為: 0.02~1.46 ng L-1、在岸邊表層沈積物濃度為: 0.15~96.31 ng g-1 dw、在生物濃度為:1.9~3855.6 ng g-1 fat;有機氯農藥(OCPs),在水中濃度為: 0.09~1.74 ng L-1、在岸邊表層沈積物濃度為: 0.10~6.11 ng g-1 dw、在生物濃度為:6.2~25206.1 ng g-1 fat。砂卡礑的總PAHs濃度最高,文山總OCPs濃度最高,總OCPs及總PAHs在沈積物之濃度皆以湖泊高於河流;兩棲類的總PAHs和總OCPs的濃度皆比其他生物高。相較於其他地區研究結果,太魯閣地區生態棲息地中(水和沈積物),POPs濃度較低,而在部分生物體中之濃度稍高,接近於歐美地區低污染區含量。污染物可能來源之探討,初步判定目前太魯閣地區PAHs來源以燃燒為主要來源。本研究分析的OCPs化合物中以蟲必死(α-, β-,γ-HCH混合商品)、靈丹(γ-HCH)和DDT系列農藥為環境中主要成份。由於大部份OCPs已經停止生產及使用,目前環境中的OCPs為過去之殘留,主要可能由沈積物中釋放。
四、主要建議事項
初步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在太魯閣地區POPs含量之分佈在區域性與時間性差異極大,因此提出下列具體建議:
立即可行之建議
1. 固定測站(如蓮花池及砂卡礑)長期監測研究,可同時釐清湖泊型與河流型環境生態受POPs影響之差異。
2. 以PAHs及OCPs為污染物指標代表,判定人為因素影響及殘留釋放對太魯閣生態環境之衝擊。
長期性建議
1. 建立長期生態環境之監測系統,調查收集物理性、化學性及生物性各環境因子介量(parameters),整合生物多樣性及族群研究調查資料,提供完整之POPs在太魯閣地區分佈、傳遞及對高山生態環境影響之模式。
2. 以代表性POPs(PAHs及OCPs)為指標進行分析太魯閣陸生生物各食階之累積情形,以建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高山之生物累積與放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