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2 ℃
  • 降雨:10%

太魯閣群泰雅人之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

  • 發布日期:99-03-25
  • 瀏覽數:1310
研究單位
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
作者
曾振名
太魯閣群泰雅人在立霧溪流域活動已歷300年,其生活領域逐漸縮減,社會文化結構也早已脫離部落藩籬,而納入更大的政治經濟系統中。富世聚落就是這部族變遷過程中一個與早期母體逐步脫離生活 關係,但又在生活習慣、基本情緒上與母體尚有部份相連的新興群體。住民在面對日本殖民行政統制時,以小規模的傳統多重空間利用技術配合引進的水田耕作技術,以小家族自力召募及小家族間自由結 合兩者並行的方式開發這一意義未明的區域,並且嘗試利用其新的"生產工具-交換關係"組合繼續傳統的社會權責分際。隨著地域化程度的增進,聚落中各個小群體有了較密切的互動關係,而光復後外來統制的嚴密性、控制力較日殖時期更具有一條鞭式的特性,使住民很迅速的再模塑出新的神聖群體性知識,並且解釋其對密接性社會互動的態度,更加有力地在"群體動員規模擴大和生產刺激提昇"的條件下,努力整合常民生活與政經生活,修正主義逐步凌駕傳統主義的勢力,儀式性行為之重要性降低。短暫的本土再生力量穩定成長的經驗,使修正主義、神聖群體性知識兩者更形密切,控制資源、勞力運用的權威系統緊緊地由家庭結構支撐著,而社會生產的回饋、認証亦在聚落中傳佈著,但是家庭、聚落間自由結合團體的連繫卻非常薄落,這和外在政經結構之干預有很大的關係。接著更強大的勞力計數化的市場機制使富世聚落原本土地資源不甚理想、新近土地大量流失的狀況有了替代性的選擇--投入雇佣勞力市場。 本土產業結構弱化、社區再生力量薄弱、農業再生產力降低,這些一連串的社會經濟改變使聚落自主性不斷下降,大量依賴外流人口、勞力回饋本土的物資。這些回饋物資在本土大部份用於撐持舒適的社會生活(decent social life)所需的成本以及小型商業、服務業之資本,本土合作組織、產業效能未有多大的提昇。不論是提高個人行為統攝的能力,還是履行群我分際之權責畫分的作用都使生產壓力在這種情況中不斷累積,角色分化也更具形式性,模糊了社會關係的意義。神聖群體性知識失去其傳佈的強度與管道。外向型依賴性交換就更全面性地演變成新的負向性思維--生活規畫的無力感及角色計數化造成的群體凝聚力萎縮。本土勞力社會意義也在此時降格,成為本土計數化的形式。至此,修正主義勢力達於頂點--以社會關係償付社會關係,以傳統主義償付傳統主義論的成本。 也就在這種因修正主義無力解決富世聚落結構性難題,反而使傳統主義也情境化的時候出現了基本教義論,積極地以"基本價值/社會權力"概念來扭轉修正主義的軟調(soft-core)群體自覺理念。但是,它也還祇在較機遇性的層次上發揮作用,勢必藉著與傳統主義、修正主義更深入的溝通,才能逐漸找到交集。目前,修正主義論雖在衰退,最重要的問題仍是如何使聚落住民走出新負向性思維的陰影。它是一個全面性的問題,常民生活、政經生活的結合為問題的核心。